新数位屏的流畅体验,如同给思维插上了翅膀。花筝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城市记忆”装置的设计中。之前堵塞的灵感闸门被彻底冲开,脑海中那个关于“创伤与愈合”、“毁灭与重生”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丰满。
她将装置暂命名为《蚀·生》。
主体结构,她计划采用回收的、带有灼烧痕迹和锈蚀的旧工业钢材,扭曲焊接成一片抽象的、充满破碎感和压迫感的“废墟”丛林,象征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伤痛、被摧毁的过往那片焦黑的森林,下水道的冰冷,万魂噬生阵的残忍。在这些暗沉扭曲的金属骨架中,她设计了一道流畅而锐利、由高抛光镜面不锈钢构成的巨大“新芽”,它破土而出,贯穿整个“废墟”,表面映照出周围环境和观众自身扭曲又清晰的影像,代表着斩破黑暗的守护力量、不容忽视的秩序,以及新生的锐气。
而在那些“废墟”的缝隙与阴影处,她巧妙地设计了许多隐藏的、由半透明导光树脂制成的“光之苔藓”和“记忆嫩芽”。这些光点并非恒定发光,而是通过压力传感器或近距离感应装置与观众互动。当有人触摸或靠近这些特定触点时,不仅“嫩芽”会亮起柔和而充满生命力的光芒,隐藏在装置内部的音响系统还会播放预先录制好的、与城市变迁相关的真实声音碎片——可能是老城区清晨的鸟鸣与吆喝,可能是旧工厂机器的轰鸣与工人的歌唱,也可能是街角孩子们的嬉笑声,甚至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施工噪音和暴雨雷鸣……这些声音碎片共同构成一种动态的、由观众参与触发的“记忆重构”体验。
她甚至大胆地设想,能否在“新芽”的顶端,找孟婆九嵌入一小块她家族特产——经过处理的、仅能散发纯净安宁气息的“忘忧萤石”?让这象征希望的核心,不仅拥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潜移默化地抚慰观者心灵,驱散负面情绪。当然,这个想法需要极其谨慎地处理和报备,毕竟牵扯到“玄学”的东西。
连续几天的爆肝,花筝几乎活成了宿舍里的幽灵。眼圈熬得比张弛之前还黑,头发随便抓了个丸子头,桌子上堆满了可乐和咖啡的空罐子以及各种零食包装袋。A级丹药的消耗速度都加快了不少,主要是为了支撑这种不眠不休的高强度脑力劳动。
“我说花花,”梅黎看着仿佛进入“贤者模式”、眼神放空对着屏幕的花筝,忍不住吐槽,“你再这样下去,我怕你‘城市记忆’没做完,自己就先成为咱们宿舍一段‘猝死传说’的恐怖记忆了。”
钱章章则绕着花筝刚刚用油泥捏出来的、足有半米高的初步结构模型转圈,啧啧称奇:“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好厉害!这扭曲的劲儿,这破土而出的犀利……花花,你确定你这设计表达的是‘希望’,而不是‘末世废土求生指南’?”
花筝有气无力地摆摆手:“你不懂……这叫艺术的张力,于绝望中窥见光明,才是最有力量的希望。” 她心里补充:就像在下水道里挥出的那一剑,就像焦土中冒出的新绿,就像那个木雕里挣扎求存的精魄。
王诺最实在,默默地把食堂打来的饭菜放在花筝手边:“张力再强,也得靠碳水化合物支撑。吃完再‘张力’。”
在室友们“爱的供养”和自身“氪命”般的努力下,《蚀·生》的设计方案终于初具雏形。复杂的结构分解图、材料清单、互动程序逻辑框架、以及数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图整齐地排列在数位屏上。花筝长舒一口气,瘫在椅子上,感觉身体被掏空,但精神却有一种极度亢奋后的满足感。
喜欢捉鬼不捉爱哭鬼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捉鬼不捉爱哭鬼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