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想悄悄隐身于人群之后,可如今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到了她身上。
方才姜静姝一战成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形影不离的白芷。
两人同为南溪的陪读。
既然姜静姝如此出众,那白芷是不是也同样厉害?
众人期待的眼神让她如坐针毡。
殿下救我,我真的不会啊!
她心中哀嚎,目光偷偷望向南溪。
可南溪正与皇帝低声交谈,根本没注意到她的窘迫。
白芷欲哭无泪,只恨自己刚才没能躲得再远一点。
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闺秀,读过几本书,写过几首诗,但远远谈不上才华横溢。
她之所以能留在朝中,全靠南溪殿下开恩,让她有个机会见见世面。
可现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也和姜静姝一样,是隐藏的才女。
这种误解一旦形成,想澄清都难。
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光靠装是装不出来的。
时间久了,总会露馅。
朝堂之上,最不缺的就是明察秋毫的老狐狸。
哪怕一时蒙混过关,也经不起推敲。
白芷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从不张扬,从不抢话,只安静地跟在姜静姝身后。
元武帝粗略看了一遍,眼神一亮。
明显也没想到,南溪身边这个陪读的小丫头,竟然有这种水平。
他原本以为不过是名门闺秀附庸风雅之作。
谁知竟是一篇兼具战略眼光与民生关怀的策论。
他忍不住赞叹道:“此女之才,不输前朝名臣。”
白芷和姜静姝平日都很低调,总跟在南溪后头,存在感低得几乎没人注意。
可正因如此,当姜静姝突然爆发,展现出惊人之才时,才更具冲击力。
可人啊,天生就喜欢拉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那些原本地位不高的年轻官员,见姜静姝以女子之身立于朝堂,心中顿生亲近之感。
更有几位御史联名上书,建议开设“才女试”,选拔女子入仕。
朝里的大臣们向来如此。
所谓的拉帮结派,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他们平日里结党营私,暗中串联,表面上却总打着忠君为国的旗号。
谁跟谁走得近,谁在背后替谁说话。
大家心照不宣,彼此心知肚明。
可如今南溪郡主这般举动,却像是把这层薄纸直接撕开了。
元武帝原本也以为,南溪收留这两个女子,是为了给自己培植亲信。
毕竟同为女子,更容易亲近,自然也更容易结盟。
在他看来,朝中权贵拉拢势力。
无非是通过姻亲、门生、旧部等方式慢慢经营。
而南溪虽是女子,又深得圣宠。
按常理也会悄然布局,为自己安插耳目、培植心腹。
那两名女子既然能长伴她左右,想必也不是寻常人。
极可能是她暗中选拔的可用之才。
可现在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南溪的举动,并非权谋算计,也不是为了私利而结党。
她不是在暗中布局,更没有拉拢势力的意图。
相反,她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出于公心,坦坦荡荡。
她举荐的不是亲信,而是真正有才学、有能力的人。
他这个好闺女根本不是在拉山头,她是真在给朝廷举荐人才!
这种气魄,这种胆识。
别说朝中女官,便是许多久经宦海的老臣,也未必能有。
这天下七国并立。
大仗没打起来,小摩擦却一天没断过。
北方的北戎屡屡犯边,西境的云州常有匪患,南边的楚国又暗中煽动叛乱。
各国之间暗流涌动。
今日结盟,明日反目,局势变幻莫测。
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边军疲于奔命。
朝廷也因此常年财政吃紧。
尤其是边境那块儿。
因为各国势力交错,局势乱得像一团打结的线。
山川地势复杂,民风剽悍,各族混居,语言不通,律法难行。
再加上地方官贪腐成风,军中将领各自为政。
朝廷的政令常常无法落实。
一道旨意从京城发出,到了边陲,早已变了味道。
姜静姝写的这篇《平边三策》,能镇住全场,得到元武帝高度重视,一点也不奇怪。
文中条分缕析,从屯田养兵、安抚异族、疏通商路三方面提出对策。
不仅有战略远见,更有可行之法,绝非空谈。
元武帝心里琢磨。
那白芷既然是南溪的贴身丫鬟,会不会也有什么不简单的本事?
若连姜静姝都能写出这等策论,那一直跟在南溪身边的白芷,莫非也藏有才学?
毕竟南溪从不随意用人。
她身边的人,或许真有不为人知的长处。
想到此处,元武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白芷身上。
他和几位皇子都认得白芷,毕竟常在南溪身边转。
每逢宫宴、祭祀或出巡,总能看见她低眉顺眼地跟在郡主身后。
几位皇子曾笑称她是“影子丫鬟”。
因为她总像一道影子般默默跟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