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厂房里的灯光每天亮到后半夜。陆战锋真的守在了裁片工位,拿着尺子反复测量,手指被剪刀划了好几个口子,贴满了胶布也不肯休息。沈星晚则在每个工位间穿梭,哪里卡壳就去帮忙,嗓子喊得沙哑,嘴角起了好几个燎泡。
专家被他们的劲头打动,特意设计了一套“工序衔接手册”,详细标注了每个环节的尺寸误差范围、交接时的检查要点,甚至连手脚配合的节奏都画了示意图。王师傅看着手册上的精细要求,终于松了口,开始手把手教年轻姑娘上拉链:“记住,针脚要像爬楼梯,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
李师傅则对流水线做了微调,在每个工位旁加了个小台灯和放大镜,方便大家检查细节。他还发明了个“试穿模特”——用硬纸板糊成的人形,裁片做好后先在模特身上比对,尺寸合适了再传下一道工序。
一周后,第一个合格的流水线产品诞生了——一条靛蓝色的喇叭裤,裁片整齐,锁边均匀,拉链拉得顺滑,针脚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比老手艺人单独做的还要精致。小花举着裤子在车间里跑了一圈,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成了!我们真的做成了!”
又过了半个月,流水线彻底运转自如。每个工位的工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裁片的速度快了三倍,锁边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连最复杂的刺绣工序都分解成了“勾边”“填色”“点睛”三个步骤,由三个人配合完成,效率提高了不说,质量也更稳定。
这天傍晚,沈星晚站在车间门口,看着传送带上源源不断输出的成品,心里像喝了蜜似的甜。陆战锋走过来,递给她一块冰镇西瓜,军绿色的褂子上还沾着点粉笔灰:“专家说明天就走,咱们晚上请他吃饭吧。”
“好啊。”沈星晚咬了口西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陆战锋伸手想帮她擦掉,指尖刚碰到她的脸颊,就被她笑着躲开了。夕阳的金光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
“陆大哥,”沈星晚的声音带着点调皮,“你现在裁片的手艺,比张大爷的孙子还好呢。”
陆战锋的耳根红了,挠了挠头:“还是没你厉害,能想出这么个好法子。”他看着流水线上忙碌的员工,他们脸上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抵触,取而代之的是熟练和自信,“王师傅刚才跟我说,这流水线就像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员,少了谁都不行。”
沈星晚的心猛地一颤。是啊,流水线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大家明白了“协作”两个字的分量。以前各干各的,遇到问题互相埋怨;现在环环相扣,每个人都得对下一道工序负责,彼此配合得越来越默契,连吵架都少了。
车间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原来今天的产量突破了纪录,比流水线启用前翻了一倍还多。小花举着个牌子跑过来,上面用红漆写着“流水线大成功”,字歪歪扭扭的,却透着满满的喜悦。
王师傅拄着拐杖,看着传送带上的成品,眼里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老了,老了,还是年轻人有办法。”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枚用了三十年的顶针,“星晚,这个给你,当年我师傅说,好的工具能帮人出好活,这流水线,就是你最厉害的工具。”
沈星晚接过顶针,冰凉的金属触感传来,却暖得让人心头发颤。她知道,引入流水线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次人心的凝聚。就像这条不断运转的传送带,把大家的心也紧紧连在了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陆战锋悄悄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还沾着西瓜的甜汁,黏糊糊的,却带着让人安心的温度。夜色渐浓,厂房里的灯光亮如白昼,流水线的“嗡嗡”声和员工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在夏夜里轻轻流淌。沈星晚靠在陆战锋肩上,看着眼前这热闹的景象,突然觉得,不管未来还有多少挑战,只要他们俩在一起,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喜欢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