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猫子是汪家的长辈,头发胡子都已花白,像冬天的雪,据说年轻时以捕鱼为生,水性极好,能在水里憋气许久,曾独自一人捕获过几十斤重的大鱼。
如今虽已年迈,却依旧精神抖擞,每天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望着远方的河流,眼神悠远,仿佛在回忆着年轻时的岁月。
三座大瓦房在阳光的照耀下,本该透着温暖的气息,却莫名透着一丝沉静,像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往,等待着被人探寻。
老渔猫子的存在,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他的眼神里似乎总透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坦然,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荣辱兴衰。
原来左厢房的位置是杏花嫂的家,院子里种着几株月季,开得正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像金,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隔着天井对面,原来右厢房的位置是汪经纬的家,门口堆着一些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小小的墙,是过冬取暖用的。
杏花嫂的家大门紧闭,门板上贴着褪色的春联,“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的字迹依稀可见,红色的纸张已变成浅粉色,像在守护着什么温馨的日常;汪经纬的家窗户半掩着,偶尔透出一丝昏黄的微光,那是煤油灯的光芒,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却让人感觉更加平和,仿佛里面正上演着普通的生活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说着田间地头的趣事。
汪经纬在家也以杀猪为业,他的屠刀锋利无比,寒光闪闪,据说能一刀毙命,干净利落,方便附近的乡亲买肉,不用跑到十几里外的镇上,节省了不少时间。
但他从不在家里处理,因为杀猪会产生大量的血水和内脏,气味腥臭难闻,会污染居住环境。
为了避免腥臭气味污染住房,以前他在老农会大院子前面的老堰边上搭建了棚子、台子和锅灶,棚子由粗壮的竹木搭建框架,上面覆盖着厚实的油布,能遮风挡雨;台子是用水泥浇筑而成,光滑平整,方便处理猪身;锅灶则用来烫猪毛,大铁锅能装下整头猪的下水。
长期的处理导致老堰的水质多年不能用于家用,连灌溉庄稼都受到影响,禾苗长势稀疏,水面时常漂浮着油污和杂物,散发着一股异味,没有人愿意靠近。
那老堰如今水面平静,像一面蒙尘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云彩,却像藏着无数平静下的故事,水面偶尔泛起的涟漪,像在诉说着过去的点滴,那些关于杀猪时的吆喝、关于邻里间的讨价还价、关于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如今,汪经纬应了家父的请求,把生猪屠宰的地方搬到了豆腐堰埂的一角,由家父亲自设计,家父年轻时在县城的建筑队学过些土木工程,对布局颇有心得,注重实用性与环保性。
新的屠宰点配备了全套的清洁和处理设施,有专门的排水管道,将血水引入沉淀池,经过多层过滤后再排入农田,作为肥料;所有排出的杂物,如猪内脏、猪毛等,都给豆腐堰中的鱼儿当了养料,让鱼儿长得肥硕健壮。
这是一种互利双赢、让双方都便利的改变,既保证了环境的整洁,不再有难闻的气味,又让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可这改变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特别的用意,让人不禁心生好奇,却也为这样的安排感到欣慰,毕竟环境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能更舒适,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
家父还与相关方面协商好,就在这个冬天,把老堰的积水全部置换到豆腐堰中进行净化,豆腐堰的水较深,容量大,有足够的自净能力,能容纳这些水体。
等老堰清塘干涸后,再截流月泉的流水引入,月泉的水质清澈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能直接饮用,让老堰重新恢复清澈,再现往日的碧波荡漾。
而豆腐堰的鱼儿也能获得丰富的养料,长得更加肥硕,到了年底,每户都能分到鲜美的鱼肉。
这一系列安排看似合理有序,却像有股自然的力量在推动,让人感觉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老堰重新焕发生机的模样,孩子们在岸边嬉戏,妇女们在水边洗衣,一派祥和的景象。
农村的资源丰富多样,土地肥沃,黑土地能种植各种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应有尽有;山林里有采不尽的野菜,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营养丰富;还有野果,酸枣、野梨、山葡萄等,酸甜可口;更有各种药材,柴胡、黄芪、桔梗等,能治疗常见疾病;河流里有鱼虾,鲫鱼、鲤鱼、泥鳅等,味道鲜美。
大有可为,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与乡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大家的收入与生活质量,并非无关紧要的题外话。
可在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像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过度索取,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受到惩罚,让人不禁深思,如何才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