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心中不禁有些唏嘘,这官场的威压,竟让人们如此战战兢兢,失去了本应有的自在与从容,将简单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紧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在老师们主动陪同下,吴楚登上最高一级台阶,那台阶由青石板铺成,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带着历史的痕迹。
他静静地凝视着小学操场上的学生,阳光洒在孩子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虽有些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列队整齐,如同列队的士兵,随着广播体操的节奏伸展、弯腰、跳跃,动作整齐划一,透着一股别样的秩序感,展现出良好的纪律性,让人看出学校管理的严格与规范。
不愧是简家的家乡,此地萦绕着一股神秘的文化气息,仿若古老的韵律在空气中回荡,那是诗书礼仪浸润的结果,从明清时期的私塾到如今的小学,文脉从未断绝。
更隐匿着诸多深藏不露的人物,他们或许平凡,是田间劳作的农夫,是街头摆摊的小贩,却都有着各自的坚守与智慧,懂得“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单看这所小学,便能察觉教育有方,小学生们做体操时,精神饱满,眼神清澈,动作标准,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朝气,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
看来方雨这位小学校长,工作干得颇为出色,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没有辜负家乡的期望。
吴楚看着,暗自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可心中却隐隐泛起一丝不安,如同平静的湖面下藏着暗流,仿佛这看似正常的场景下,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让他心绪不宁,如同有蚂蚁在心头爬行。
简洛心想,这方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能将学校管理得如此出色,定然有其过人之处,或许是严格的管理,或许是独特的教育理念。
可吴楚心中的不安又从何而来?
他所营造的这片看似平静的校园,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无奈,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与现实压力的冲突——资金短缺、设施陈旧、师资不足,还是个人生活中的困境,让他在光鲜的表象下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一周前,吴楚来简洛村调研,工作之余,特意拜访了方雨,想叙叙旧,聊聊近况,回忆当年在部队的峥嵘岁月。
方雨是他高中同学,也是部队战友,两人曾睡上下铺,一起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在月光下站岗,一起扛过枪,在一次演习中,方雨还曾救过他的命,有着过命的交情,这份情谊如同陈年的佳酿,越久越醇厚。
方雨家在简洛六社,距村委三里地,坐落在山脚下,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潺潺的水声如同天然的乐曲。
三间瓦房依山而建,墙面上爬满了牵牛花,紫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生机盎然,屋前三层梯田,此时水稻正在抽穗,碧绿秧苗挺直腰杆,随风摇曳,却莫名透着一股严肃之气,仿佛列队的士兵,一丝不苟,透着军人特有的严谨。
吴楚到时,见他家堂屋门大开,便悄然走进,不想打扰他休息,脚步放得极轻,生怕踩碎了门前的宁静。
迎面墙上,不像普通农家供奉香火、张贴年画,而是一幅巨大的手书“人”字书法,墨迹淋漓,墨色深浅不一,占据整堵墙壁,散发出一股强烈的压迫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但见,“人”字左边那一撇,浓墨重彩,墨色黑如浓夜,仿佛将世间所有的黑暗都聚集于此,粗壮、硕大到了极致,笔画边缘带着飞白,如同崩裂的岩石,棱角分明,好似一根倾倒的巨柱,带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仿佛要将整个屋子都压垮,让人为之侧目,心生畏惧。
这根巨柱已倒下一半,“胸膛”重重压在那一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要将其彻底压垮,吞噬殆尽,不留一丝痕迹。
而那一捺,纤细如发,细得如同随时会折断的蛛丝,仿佛轻轻一吹就会消散,墨色极淡,近乎透明,只有一缕若有若无的痕迹萦绕,仿若有人逝去后,留下的一抹难以消散的印记,脆弱得让人心惊,却又带着一种顽强的韧性,在重压下未曾断绝。
就是这样一根细如发丝的“捺”,一头承受着那一撇的恐怖重压,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每一寸都在呻吟,每一丝都在颤抖;另一头似乎深深扎进右下角石板地面,与大地相连,汲取着微弱的力量,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如此,它仍不堪重负,已然弯曲变形,恰似一位被命运彻底压垮的老人,背脊佝偻,弯曲成一张即将断裂的弓,仿佛下一秒,便会在这无尽重压下,彻底崩碎,只余一缕残魂消散在空气中,让人看了心头一紧,生出怜悯之情。
方雨的书法,已写出了灵魂,将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坚韧与无奈都融入笔墨之中,每一笔都带着生命的重量,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