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走得不快,像是有意放缓脚步等人跟上。
陈树追了两步,轻声问:“你……真的喜欢看赛车片?”
他说得随意,声音却轻得像怕被风听见。
他不敢看她的脸,只盯着她左手的指尖——刚拨过额前碎发的那只手,干净,没有指甲油,带着淡淡的纸张和墨水味,就像她本人:安静,却难以忽视。
乔伊侧头看他一眼,唇角扬起一抹不明显的弧度。
“其实不算特别喜欢这种电影……”
陈树怔了怔,小声问:“那你为什么答应我?”
她没有立刻回答。
她仰头看了一眼头顶阳光穿透的树影,叶子在风中缓缓打转,像被剪开的胶片。
“换换空气。”她轻声说,像是说给自己听。
“最近太闷了。”
她没说的是,那种“闷”,不是教室里的空气,不是卷子,不是考试,也不是别人怎么看她。
是她被困在这个系统里太久了。
每天的铃声、值日表、粉笔灰、广播、升旗仪式,全都像已经排好队的代码,一分不差地运行着。
她不是自己。她是乔伊。
一个被“输入”的角色,一个没有退出按钮的变量。
她低头看了眼电影票,上面写着:《速度与激情》。
她记得这部电影,不只是因为剧情。
是因为她在2021年,亲眼看到布莱恩的死亡新闻。
他死于车祸,现实里。
电影讲的是自由,但现实早把结局安排好了,只等你加速。
她想从这部电影里,看出一点“终点的味道”,哪怕只有一瞬。
她想起那句台词: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规则,而是为了超越。”
今天,她不是来按规则的。
她是来“逃跑”的。
哪怕只有两个小时。
她低头轻轻一笑,谁也没看见。
这不是为了陈树,也不是为了马星遥。
她只是想进一个黑暗、安静、没有广播、没有应答的放映厅,看一场电影。
两个小时,不当“乔伊”。
也不必是“许欣”。
就做个普通人,看着别人演。
——不解释,不答题,也不被提问。
就在这时,几步之外,一只耳机从耳朵滑落,白线晃了晃。
马星遥走了过来,语气如常,淡淡的,像说一场已知实验结果:
“你这四张票……听起来像是团体票?”
陈树一愣,下意识把票塞进口袋,语速快了一拍:
“呃,也不一定非得四个人。”
马星遥看着乔伊,又扫了陈树一眼,嘴角抬起一个几乎看不出的弧度:
“那这样吧,我也一起去。”
“最近在复习《量子理论》,看点青春片换下脑子。”
陈树翻了个没彻底翻完的白眼——你复习的是量子,但你带着的是“测频心机”。
他刚想回一句,乔伊却已经答了:
“好啊,一起吧。”
声音平淡,表情恰到好处。标准得像某种合约条款里的中性回应。
那一刻,陈树忽然听懂了她的“语调”。
不是欣然,也不是为难。
而是:
——你们想演,那就演。我看着。
他忽然明白,乔伊不是剧本里被推动的角色。
她是坐在导演席上的人。
能读出他的靠近,也听得出马星遥的干扰。
三人一场戏,幕布才刚刚拉开。
而她,早已准备好看这出青春剧,到底会怎么演下去。
【午休后·一条非正式广播】
午休刚过,一条“未经压缩”的八卦电波就从教学楼后门开始扩散,准确地灌进了高170班的“信息处理中心”——苗雨的耳朵。
她刚从食堂回来,在水房洗饭盒,泡沫还没冲净,就听见隔壁班两个女生凑在洗手池边窃窃私语:
“真的假的?乔伊今晚跟陈树去看电影?”
“还有马星遥?!这阵容也太……”
“她不是一直很安静那种吗?这发展……”
“安静不代表单纯吧,我看她就是藏得深。”
“她从一开始就——”
“啪!”
饭盒掉进水池,溅起一身水花。
苗雨管不了手上的泡沫,直接踩着拖鞋冲下楼。
五分钟后,图书馆门口。
王昭正坐在阶梯边翻《当代歌坛》,刚好翻到周杰伦那一期。身边是一杯已经冰化的奶茶,吸管歪在边缘,像她没喝完的一句话。
苗雨站定,一口气讲完她刚听来的“八卦快讯”。
王昭没怎么反应,眼神还是淡淡的,只是手指轻轻在杂志右下角折了一角。
“她答应去了?”
“嗯。”苗雨压低声音,“陈树请的,但……马星遥也会去。”
王昭沉默了一下,随后轻轻合上杂志,像在盖上一份刚审核完的申请表。
她起身,拍了拍校服外套,语气平稳得像数学填空题:
“行,我也去。”
苗雨一愣:“你去干嘛?”
“看电影。”王昭回头,语气带着一丝要命的轻松,“三人局太单调,没我,不完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