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夫妻俩有了好吃的,总会优先给雨水。
院里稍作停留,厨房传来消息,李保国已备好饭菜。
何裕柱帮忙摆放碗筷,随后端出菜肴:刚蒸好的白米饭、炖公鸡、麻婆豆腐,再加上临时添的两道菜。
看着满桌佳肴,何裕柱暗自赞叹。
难怪雨水养得如此健康,这般伙食谁吃了能不好?
在那个以窝窝头、玉米糊为主食的年代,这样的餐食足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流连忘返。
何裕柱明白,以师父师娘的条件,不必如此讲究,但为了雨水正值成长期,他们特意改善伙食。
这些情谊虽未明说,却铭记于心。
用餐时,大家边吃边聊。
何裕柱提及自己的外出经历,意在提醒师父师娘近期减少外出,以防匪患。
听完柱子的话,肖秋珍神色微变,显出几分忧虑。"是的,师娘。
这是军管会一位大哥跟我说的,您和师傅最近最好待在城里。
我们院子里有个人,昨天跟着师傅下乡放电影时遇到**的情况。”
何裕柱回答道。
何裕柱点头。
这类信息本不该对外人说,但师傅师娘都是自家人,没什么好担心的。
要是因为他没及时告知而让师傅师娘遭遇什么意外,他会后悔终生。
柱子肯定的回答让肖秋珍神情更严肃了些,她不自觉地看向李保国。
两人互相对视,似乎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何裕柱察觉到他们的脸色变化,以为只是外面局势紧张引起的正常反应。
然而,在之后的用餐中,师傅和师娘心神不定的表现引起了何裕柱的注意。
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不过何裕柱表现得很镇定,直到午饭后,他让雨水回房间休息,自己则找到师傅师娘。"师傅,师娘,关于**的事,你们是不是有什么顾虑?”
何裕柱问道。
听到这话,肖秋珍和李保国都是一愣,最终还是李保国看了一眼肖秋珍,点点头:“这不是什么不能谈的事。”
肖秋珍叹口气说:“柱子,你应该知道我家的情况。
爸妈在东直门那边开了一家粮油店。”
何裕柱点头表示理解。"这些年因保国的事,我和家里关系疏远了,心里其实挺在意的。
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哥哥。”
说到这儿,肖秋珍脸上浮现出一丝怀念。"对娘家,我还是挺挂念的。”
前几天家里传来消息,说粮油货源出了问题。
虽然家里经营粮油店,但规模小,无法跟大资本家相比,只是比普通人家稍好些。
货源一出问题,进货渠道受影响,自然也波及了生意。
起初靠多年积累的人脉,父母还能勉强维持一阵子。
起初以为只是寻常的波折,没想到迟迟未见好转,粮油货源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由于缺乏稳定的粮油资源,原本的人脉和渠道也都中断了供货。
这下,他们家的粮油店陷入了困境。
再找不到新的货源,连基本的运营都将难以为继。
情急之下,她爸妈托人去找肖秋珍帮忙,想着李保国在鸿宾楼工作,或许能找出解决办法。
肖秋珍得知此事后,立刻与李保国商议。
尽管娘家因李保国的事闹得很不愉快,但她明白,父母和兄长那边其实并非完全反对。
只是家族中七大姑八大姨众多,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导致矛盾加深。
若当初李保国能顺利升任国宴大厨,一切或许不会如此。
但晋升失败后,遗留的问题让部分人的利益受损。
在亲友的推波助澜下,双方彻底断了联络。
如今,娘家托人找上门来,情况显然十分紧急。
对此,李保国表示一切听从肖秋珍的意见。
肖秋珍也意识到,不管怎样,父母终究是养育自己的人,通过这次机会修复关系也算是一种解脱。
……
李保国了解妻子的态度后,立即着手调查相关消息。
巧合的是,杨老板在与城内其他商家交流时获知了一个信息:城外有一处粮食进货渠道,不过数量有限,且需自行取货。
对杨老板而言,鸿宾楼声誉卓着,合作伙伴实力雄厚,暂时还不至于陷入窘境。
得知李保国在寻找这类消息后,便告知了他。
而他们正是刚将此消息送到肖秋珍娘家不久。
何裕柱在一旁听着师傅师娘的对话,也不由得心生忧虑。"师娘,城外进货的地方在哪儿?”
“出城向东二十里。”
李保国回答后,何裕柱的脸色变得更加沉重。
若是在别的地方,危险或许不会这么大。
城外东边正是他上次出城的方向,而且据说许大茂也在东边的村子放电影时遇到了麻烦。
见到柱子表情变化,李保国和肖秋珍也紧张起来,下意识问道:“柱子,东边到底怎么回事?”
“师傅,师娘,我觉得最好别去那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