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卡车车厢内显然脏了不少,不过幸好只是鞋底带来的尘土。“发车了,请远离车厢门。”随着领先的LAV-25驶出停车场,这支承载着5000多名维和士兵的车队正式启程。
到达港口城,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所有人惊叹不已:变化之大,超乎想象。曾经遍布市中心的那些充满中世纪风情、古朴典雅的木制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建筑工地,然而,由于似乎缺乏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工程进展缓慢,许多工地都处于停滞状态,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
“这……市政府大楼呢?”莱拉指着一个仍在施工的工地问道,那里正是曾经的博丽临时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当年第一枚战斧导弹的落点。
事实上,大部分维和队员们都不知道,这座城市曾遭受了二十枚战斧导弹的袭击。那些脆弱的中世纪木结构建筑,在爆炸中心200米范围内几乎被夷为平地,化为一片废墟。
卡车在一片距离码头不远的广场中停下。下车后,所有人首先接受了一轮严格的安全检查,随后每人领到一张船票。然而,当准备登船时,所有维和士兵都被拦了下来,要求上交所有枪械和弹药。
许多士兵对上交武器的做法并不情愿,有的枪械陪伴他们征战两年之久,早已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甚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但当得知枪械只是会被集中存放在船上的仓库,并保证在航行结束后归还时,他们才逐渐冷静下来,在自己的枪支上写下名字,以示所有权。
其他四名士兵虽然也有不舍,但都比较平静地完成了交接。唯有莱拉,看着陪伴自己两年,经历两年战火洗礼的M249班用机枪,心中百感交集,最终还是忍痛将其交给了自己的连长。
接下来是一个月漫长的航行。虽然每天的日常活动似乎只是到甲板上眺望大海,但船上气氛并不沉闷。每位士兵都在憧憬着未来,畅想着服役结束后将从事何种工作,规划着自己的人生蓝图。
随着客轮逐渐接近首都港,除了船员外,所有乘客都来到甲板和观景台上,眺望远处的海岸线。一些经验丰富的狙击手们甚至拆下枪支上的高倍瞄准镜,充当望远镜,仔细观察即将抵达的港口。透过这些“简易望远镜”,他们露出了更加惊讶的表情。
随着客轮越来越靠近海岸线,维和士兵们之间关于首都变化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为首都的巨大变化而感到震惊。 他们所看到的,远比他们预想中的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这……这漂亮的港口,四通八达的道路,还有这么多高耸的建筑物?!这是把我送到哪儿来了?这还是国内吗?”五人下了船,看着眼前现代化的城市景象,惊叹不已,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一边跟随着人流走,耳边一直循环播放的欢迎词,立柱上的喇叭清晰地播报着:“欢迎来到岚山人民共和国首都‘青安市’!请各位乘客严格按照引导员的指示,有序通过海关检查,方可入城。”
“哇!这就是岚山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吗?太震撼了!” 一些来自8号大陆的乘客们纷纷发出赞叹,言语中充满了惊喜和敬畏。
随着熙攘的人群,下船的乘客们来到了一座现代化的小楼——首都海关。
入城流程虽然并不复杂,但考虑到这些维和士兵和新来的民众尚未领取身份证和护照,海关需要现场办理证件,并进行严格的分流,确保秩序井然。由于维和士兵需要统一前往指定地点报到,五人与孩子们暂时分开了。
登上安排好的大巴车后,五人才得以开始轻松地交谈,但他们的目光始终被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色所吸引。细心的政府为每辆大巴车都配备了一位讲解员,详细介绍沿途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大巴车驶离首都港正门,却突然开始缓缓上升,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正行驶在一座高架桥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高架桥似乎是平地而起,毫无必要。“为什么会在平地上架桥呢?” 维和队员们纷纷议论起来,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这时,讲解员的声音适时响起,为他们解开了疑惑:“各位乘客,我们现在行驶的是五个月前刚刚竣工的首都港快速路,其施工标准与国家二级战备高速公路相当,采用双向六车道加应急车道的设计。
考虑到首都港的规模和未来巨大的交通流量,整个首都圈的快速路网直接延伸到了港口,以便于大量重型卡车的通行。”
高架桥下,一条铁路干线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窗外介绍道:“各位,这条铁路是青石线,连接首都中央车站和石能城,是一条重要的干线铁路。为了优化城市交通,提升运输效率,城区内的铁路网络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八线合一,形成十六条铁路线并行的壮观景象。”
不一会儿,大巴车驶入一个复杂的立交桥枢纽,各种道路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交通网络图景。当车辆驶入青石高速最右侧车道后,原本空旷的高速公路上,才零星出现几辆单位的半挂卡车,井然有序地行驶着。维和队员们的目的地并非石能城,而是新址的岚山人民共和国中央司令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