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时代百货公司的重装开业,像一块被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平江县的范畴。
省电视台专门派了摄制组,制作了一期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名为《一艘老船的新航程》。
电视画面里,崭新的商场,热情的职工,满意的顾客,以及那份被打了马赛克,却依然能看出核心精神的“职工持股协议”,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关于改革的生动画卷。
江彻的名字,和“江彻模式”,第一次,以一种官方认可的,正面典型的形象,出现在了全省人民的视野中。
一时间,江氏实业总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有来自省内其他地市,情况类似的国营商场的求助电话;有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前来考察学习的预约电话;甚至还有不少省城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希望能邀请江彻去做一场关于企业改革的报告。
江彻,彻底成了南江省的风云人物。
江氏实业的总部,也从时代广场的顶层,搬到了县城东区一栋专门购置的小楼里。这里,俨然已经成了平江县一个新的权力中心。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江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
办公室里,钱斌正唾沫横飞地汇报着公司近期的辉煌战绩。
“江总!时代百货上个月的利润分红,今天已经全部发下去了!我看到刘卫国他们那些老师傅,一个个拿着工资条,手都在抖!他们一个月的分红,比过去一年的工资都高!”
“还有我们自己的食品厂,新出的那个黄桃罐头,现在已经是省供销社的指定采购商品了!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
“服装厂那边,我们跟沪上设计师合作的新款风衣,在时代广场一天就卖了三百件!简直是印钞机啊!”
钱斌越说越兴奋,脸都涨红了。
在他看来,江氏实业如今的势头,已经无人可挡。只要按部就班地扩张下去,成为平江,不,成为全省首富,也只是时间问题。
可他发现,江彻的脸上,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激动。
江彻只是平静地坐在老板椅上,手里把玩着一个最新款的黄桃罐头。
玻璃瓶身晶莹剔透,印着“江氏臻选”的商标,里面的黄桃果肉金黄饱满,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增。
这是目前国内能做到的,最好的罐头了。
但江彻知道,这远远不够。
它的保质期,依赖于高浓度的糖水和防腐剂。它的口感,在长时间的浸泡下,已经损失了大半。它的生产工艺,从削皮、去核到装罐,依然高度依赖人工。
这种产品的技术壁垒,太低了。
今天,他江氏能做。明天,无数个张氏、李氏,也能做。
到最后,大家只能陷入到拼价格、拼渠道的低级内卷里。
前世,他就是这么输的。
商业上的成功,终究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技术的地基,风一吹,就散了。
“老钱,”江彻忽然开口,打断了钱斌的滔滔不绝,“你觉得,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缺什么?”钱斌一愣,想了想说,“缺人啊!尤其是懂管理的人才!江总您放心,我已经在准备新一轮的招聘了!”
江彻摇了摇头。
“不。”他将那个罐头,轻轻放在桌上,“我们最缺的,是这个东西的核心。”
他指着罐头。
“是能让它保质期更长、口感更好、成本更低的技术。”
“我们缺的,是能设计出更先进的生产线,把人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里解放出来的技术。”
“我们缺的,是能研发出全新的布料,让我们的衣服更保暖、更轻便、更时尚的技术。”
“我们缺的,是能让未来所有人都离不开的,那个叫‘计算机’的东西的技术。”
江彻每说一句,钱斌脸上的兴奋,就褪去一分。
到最后,他脸上的表情,只剩下茫然和困惑。
技术?
这个词,对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商人来说,太过遥远,也太过奢侈。
在大家看来,做生意,靠的是关系,是胆子,是信息差。
谁会去想什么技术?那是国家科研所里,那些科学家的事。
“江总,您……您的意思是……”
“我要成立一个,江氏实业自己的研究院。”江彻的语气,平静,但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砸进了钱斌的心里。
“研究院?”钱斌的眼珠子,瞬间瞪得溜圆,“江总,您没开玩笑吧?那……那是国家单位才搞的东西啊!咱们一个民营企业,搞什么研究院?”
“为什么不能搞?”江彻反问,“谁规定了,民营企业就不能搞科研?”
“可……可那得花多少钱啊?”钱斌的声音都变调了,“建楼,买设备……还有,上哪儿找那么多科学家来给咱们干活啊?人家都是国家的人,铁饭碗,谁愿意来咱们这儿?”
钱斌说的,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国内的科研力量,百分之九十九,都集中在体制内。高校、研究所、大型国营工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