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突破来自太医署。一位老医官想起《本草拾遗》中"桃胶可固发"的记载,熬制出桃胶施胶液。当桃胶液用于麦秆纸时,奇迹出现了:纸页表面形成透明薄膜,墨色不晕且能防水。李承乾亲自用此纸书写,发现干燥速度比胶蜡纸快三倍。他立即让将作监记录配方:"桃胶三两,水五升,文武火熬至胶凝"——这程式被刻在木牌上,每个步骤都配着匠人绘制的插图。
此时世家还蒙在鼓里。崔氏商队仍在高价囤积桑皮,甚至放出"棉纸有毒"的流言。李承乾将计就计,让棉纺社织女们用桃胶纸制作"避毒符",在西市免费分发,符纸背面印着"桃胶固纸,百毒不侵"——这种借力打力的舆论战,让世家的谣言不攻自破。
贞观三年秋分,将作监突然宣布:"新制'桃胶麦秆纸'上市,每百张价五百文。"这个价格仅为棉纸的六分之一,却能满足日常书写。李承乾算准了世家的反应——崔敦礼果然在朝会上弹劾"纸贱伤农",声称低价纸会导致桑农破产。他从容应对,呈上《陇右桑农生计图》:"此纸用麦秆为料,与桑农无关,反可让寒门买纸读书,他日科举高中,桑农子弟亦多一条出路。"
更精妙的"时间差"交易在西市展开。他让心腹商人在世家囤货的桑皮纸价格高涨时,暗中抛售桃胶纸制造恐慌,待价格暴跌后再低价收购桑皮纸库存。三个月内,崔氏商队的桑皮纸栈从爆满到空置,而将作监的仓库里,却堆满了以"处理价"购入的优质桑皮——这些原料被用于改良棉纸,使新棉纸成本再降四成。
当崔敦礼发现中计,桑皮价格已跌回贞观初年水平。李承乾在东宫设宴,邀请世家代表观看新纸坊的生产:水碓舂浆如飞,桃胶施胶成膜,三百工匠每日可产纸千张。席间,他指着刚出炉的棉纸说:"此纸日后必成寻常物,诸位此刻若肯低价出让囤积的桑皮纸,尚可收回三成成本。"老世族们看着案头桃胶纸印的宴客名单,终于明白——他们最看重的"稀缺性",已被这看似缓慢的技术革新彻底打破。
暮色中的渭河岸,李承乾看着运纸的漕船顺流而下,每艘船头都插着"贞观纸坊"的杏黄旗。风中传来棉纺社新编的歌谣:"麦秆黄,桃胶亮,一张贱纸,暖了寒窗..."他勒住马缰,伸手拂去马鞍上的纸灰——那是今早试验桃胶纸时留下的,此刻在夕阳下竟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仿佛预示着一个知识平民化的时代,正随着这廉价的纸页,悄然铺展在大唐的土地上。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