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像一群困在玻璃罩里的蜜蜂。林涛用拇指按压太阳穴,试图缓解那里突突跳动的血管。桌上摊开的七本案卷在惨白灯光下如同七具解剖开的尸体——张薇案、疗养院纵火案、仁和制药商业泄密案、三起看似无关的失踪案,以及...三年前那个让他夜不能寐的失败案件。
"还在看?"秦越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黑咖啡,"法医那边刚送来袖扣的二次检测报告。"
林涛接过纸杯,滚烫的液体灼烧着食道,却驱不散骨髓里的寒意。他盯着报告上"微量纤维分析"那栏,视网膜上浮现出三天前在张薇公寓看到的景象——那个被精心布置成陆铭作案的现场。
"灰尘成分与'时光褶皱'旧书店吻合度92.3%。"秦越用笔尖点着数据,"和案发现场的地毯纤维完全不符。"
林涛的钢笔在记事本上划出一道深痕。这个细节像黑暗中的萤火,微弱却不容忽视。他翻出张薇案发现场照片,放大那枚作为关键物证的袖扣特写。
"看这里。"他指向照片边缘,"袖扣背面有磨损痕迹,像是被人反复摘戴。"
"但陆铭的管家说,这对袖扣是定制款,陆教授从不离身。"秦越皱眉,"除非..."
"除非有人偷了又还回去。"林涛突然站起身,白板上的案情图被他的动作带起一阵风,"走,去监控室。"
走廊的应急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又缩短。林涛的耳鸣又开始了,那种尖锐的哨音时隐时现,与三年前结案时受害者家属的哭喊声重叠在一起。他握紧口袋里的铜哨子,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他想起杨振坠海前那个扭曲的笑容。
监控室的蓝光让所有面孔都显得病态。技术员调出案发前后陆铭家附近的监控录像,64倍速的画面中,人影如幽灵般闪烁。
"停!"林涛突然拍桌,"倒退17秒,慢放。"
画面定格在案发前36小时,一个穿风衣的身影从陆铭家侧门闪出。放大后的像素格勉强能辨认出那人戴着陆铭常戴的报童帽,但...
"他用右手开门。"秦越眯起眼睛,"可陆铭是左撇子,所有公开演讲视频都显示他习惯用左手。"
林涛感觉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他们继续查看录像,发现更多违和之处——"陆铭"在便利店买烟时用右手递钱,在公园长椅上用右手翻书,甚至接电话时也将手机贴在右耳。
"有人在模仿他。"林涛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专业的模仿。"
窗外一道闪电劈过,暴雨骤然加剧。雨水拍打玻璃的声音让林涛想起证物室里那双鞋——杨振故意留在疗养院的、与24年前完全同款的皮鞋。
"去书店。"他抓起外套,"现在。"
"时光褶皱"的招牌在雨中泛着病态的橘光。推门时门铃发出垂死的呻吟,书店里霉味和旧纸页的气息扑面而来。柜台后的老店主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像两颗泡在福尔马林里的葡萄。
"警察。"林涛亮出证件,"关于上个月15号的纠纷。"
老人颤抖的手指在登记簿上滑动:"那天确实有位女士和顾客争执...关于一本绝版医学期刊。"
秦越立刻调出张薇的照片:"是她吗?"
"对,就是这位女警官。"老人点头,"她坚持要买那本《神经化学前沿》,但书已经被预订了。后来她掏出证件说要征用,那位顾客才不情愿地让步。"
林涛和秦越交换眼神。张薇追查的线索果然与陆铭的专业领域相关。
"争执时有人旁观吗?"林涛问。
老人皱眉回忆:"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总是在附近转悠。那阵子经常看见他坐在窗边位置,面前摊开笔记本,却一直盯着街对面陆教授的诊所。"
林涛的钢笔停在记事本上,墨水晕开成一个小黑洞。他想起监控里那个模糊的跟踪者身影,以及杨振坠崖前说的"镜面迷宫"。
"能描述下那个人的特征吗?"
"左腿有点跛,总是穿同一件灰色夹克。"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最奇怪的是,他有时会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然后对着空气比划...就像在模仿什么人。"
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林涛感到口袋里的铜哨子发烫,仿佛在呼应某种无形的频率。他谢过老人,冒雨冲向街角的监控探头。
交警队的监控室里,林涛的衬衫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十六块屏幕同时播放着书店周边不同角度的录像,技术人员正在用面部识别系统筛选可疑目标。
"找到了!"秦越指着右上角屏幕,"同一个人,连续七天出现在陆铭诊所半径200米范围内。"
放大后的画面依然模糊,但能看出鸭舌帽男子刻意保持的距离和角度——他总站在能清晰观察陆铭举止的位置,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模仿陆铭整理领带的动作。
"专业的情报收集。"林涛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在研究陆铭的生活习惯和肢体语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