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已有“买题”现象;
明代“捐例出身”,金银买得功名;
清代作弊频发,考场夹带、写暗号、打招呼屡见不鲜;
太学生“推荐保举”制度,让权贵子弟免试入学;
尤其是乡试、会试阶段,批卷常常“避实就虚”,刷掉“风格不合主考胃口”的人。
所以穿越者靠“一篇满分策论”就能跃升龙门的情节,大多是想当然——你要在没有人脉、没地方举荐、身份不明的前提下中榜,几乎是奇迹。
古代的考试不是完全靠“考试分数”说话,除了文采,还讲:
出身清白;
师承名门;
礼仪规矩合格;
衣着举止得体;
通“古人之道”而非“奇技淫巧”;
明清尤其重“八股文”,写得再精彩,如果结构不对、立意“僭越”,照样被刷下。
你穿越者写一篇“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的策论,主考官可能觉得你“目无古人、蔑视圣道”,直接给你判为“浮华邪气”。
若无长期训练,懂得“八股套路”,你连卷首三段的“破题、承题、起讲”都写不好。
中进士只是开始,科场之后还有无数关卡。穿越文里主角一中进士就“封侯拜相”,现实中中进士只等于“公务员初录”,接下来还有:
选官、授官,要靠吏部安排;
多年候补等待,甚至终生未授官;
家庭清寒者“无银装束”,也得靠借贷“贿路”;
地方空缺有限,非京官难得一职;
有些科举人一辈子只是“举人+教书匠”;
甚至明清两代,有些“榜眼探花”也得等上十年八年才安排实职。
“从进士到高官”的路,比“从童生到秀才”还难。很多人“中进士十年仍未就任”,甚至不得不告老归田。
穿越者若想靠“中个科举”来颠覆世界,现实是:你可能只是被安排在外县当个小教谕,月俸三两银,忙一辈子连县令都当不上。
真实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以“公平考试”为表,以“阶层门槛”为实。
身份限制:匠籍、贱籍、商籍禁考;
户籍屏障:异地无考权、流民无名份;
资格审查:需清白、需保举、需证明;
经济门槛:读书数年不事生产;
道统筛选:只选“正统之言”,排斥新异观点;
考场腐败:暗箱操作、权贵优先、金钱交易;
换句话说:古代的科举是“为可控阶层预设的上升通道”,并非“全民机会”。
穿越者若幻想“随便考一考就能金榜题名”,那就好比以为现代大学能让你不报名、不审核、不交材料,光凭文采进清华北大——根本没门。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历史不是爽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