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突出一些主角的聪明才智,在小说中往往增加一些谋士、军师的设定,尤其在故事发展前期,会让主角依附于王侯将相,出谋划策,掌握朝堂风云。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太低估古代的文臣官僚系统,也高估了自身的能力。权力中心真的凭借你那浅薄的知识就可以挤得进去吗?
很多人提到古代的“幕僚”,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运筹帷幄、妙计百出的军师形象,好像只要肚子里有几本书、嘴皮子够利索,就能被权贵看中,从此一步登天。但真实历史中,幕僚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跻身权力核心的。
首先,幕僚的身份在社会等级中偏低,他们大多数是无品、无官的寒门士人,或者落魄士族子弟,受雇于大员或藩镇,类似现代的私人顾问。虽然也有少数幕僚靠才华上位,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幕中打工,属于被雇佣的“编外人员”,在体制内没有实际品级,没有铁饭碗。
幕僚本质上是“外帮”——给主公出谋划策,但说到底是“人家的家臣”。所谓的智谋,只是雇主看你有用的时候欣赏你,一旦没用了,随时踢掉,历史上被主公杀掉、弃用的幕僚数不胜数。
幕僚要的可不只是智谋。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聪明,读几本兵书史书就能当幕僚。但在古代,成为一个幕僚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背景。绝大部分幕僚,至少要有读书人的身份,哪怕没考中进士或秀才,也得是“士”这一阶层的人。
为什么?因为士人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主公请幕僚,第一看家世出身,第二看学问和名声。一个籍籍无名的“草根”,即便写得出惊天妙策,没有人会用。幕僚是给主公长脸、体现主公文化品位的存在,出身太低的反而“掉价”。
再说,幕僚是内事谋士,很多时候涉及机密、家事、人情往来,主公请幕僚,不是随便街头找个聪明人,而是要找可靠、有门第、有口碑的士人。
幕僚与主公是雇佣,更是主仆。幕僚虽然能接近权力核心,但永远处在主公的阴影下。你再有谋略,也只是为人所用。主公若看你不顺眼,说翻脸就翻脸。
唐宋时期很多藩镇和节度使身边都有大批幕僚,但幕僚们的命运往往和雇主捆绑在一起。雇主倒台,幕僚很难独善其身。比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幕僚,不少人随着主公被诛杀或流放。更别说不少幕僚因卷入内斗被猜忌、被诛杀。
此外,幕僚的升迁通道极窄。除非遇到极特殊的政治机会(比如主公拥兵自立、幕僚随之称臣受封),大部分幕僚终身只是幕僚,哪怕立下汗马功劳,也未必能正式入品。
古代官僚系统是个稳固的等级体系,并不是智谋横溢就能逆袭上位的场所。幕僚如果没有扎实的科举出身或者门阀背景,即使能在小范围内立功,能影响的也只是局部决策,很难通过“献一计”“定一策”飞黄腾达。
更何况,文官系统讲的是资历、履历、家世、派系背景,智谋只是锦上添花。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张廷玉,这些宰辅级人物哪个不是多年磨练、攀爬、折冲于各种派系之间,最后才站稳脚跟的?真有那么简单,靠几句“穿越语录”能收服天下权贵,历史上也不至于寒门逆袭那么难。
幕僚表面风光,但实际是高风险职业。幕僚的谋略如果成了,功劳归主公;如果败了,罪名很可能加在谋士身上。历史上多少幕僚落得悲惨结局,都是因政治风向一变,主公把怒火发泄到谋士身上。
例如三国时的杨修,曹操起初器重他,后来因杨修多嘴自作聪明而被杀。再比如晚唐的郑畋,作为地方藩镇幕僚多次献计,但一旦局势恶化,立刻被弃用。幕僚不仅要防主公猜忌,还要防同僚中伤,防外部敌视。人生路路险,飞黄腾达只是美好幻想,实际更多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
有人觉得,幕僚给权贵出谋划策,肯定收入丰厚。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主公差别很大。能做到高薪厚禄的幕僚凤毛麟角,大部分幕僚不过是糊口谋生。
比如唐代藩镇幕僚,大多只是吃俸食、住在幕府,待遇不如正式官员稳定。宋代地方大员的幕僚,也多是短期雇佣,随时可以解雇。主公若兵败,幕僚立刻失业,甚至会成为追责对象。幕僚收入虽有,但风险和不确定性远超稳定的体制内官员。
很多幕僚实际上也在打“关系牌”,希望借助主公人脉,获得科举推荐、仕途机会。但能成功借力的人极少,失败的倒一大片。
穿越文中,幕僚靠智谋一路开挂。但真实历史中,幕僚若不懂察言观色、不得势主公欢心,哪怕智谋盖世也难有好下场。
历史上很多被称为“社稷之臣”的幕僚,首先是因性格谨慎、能揣摩上意,才能长期被用。单靠智谋,不懂人情世故的幕僚往往活不长久。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主公更看重幕僚是否听话、是否忠心,而不只是谋略高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