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龙天策走上前,看着那具熟悉的身躯,这位七十七岁的老帅,眼眶第一次泛红。
他认识王铮时,王铮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跟着他在西南平叛,从一个普通的小兵,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还记得,昭通城下,王铮为了掩护他撤退,身中数刀;岭南丛林,王铮为了找水源,差点渴死……
如今,这个他看着长大的悍将,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
“将军……王铮将军他……” 幸存的先锋营士兵,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他杀了七百多个……杀了盖舒宝……头被砍了……还站着……”
龙天策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只剩下冰冷的怒火,那是积压了太久的愤怒,是失去爱将的悲痛,是对高句丽残暴抵抗的极致憎恶。
“传我命令!”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遍了整个安市城,“所有被俘的高句丽士兵,不论军衔高低,全部斩首!”
“殿下!” 有将领犹豫,“俘虏太多,全部斩首……恐有不妥……”
“不妥?” 龙天策猛地转身,指着王铮的尸体,声音陡然拔高,“王铮身中三箭,十七处枪伤,力斩七百余人,头颅被砍,身躯不倒!他是为谁而死?是为了大唐!为了我们!”
他的目光扫过众将,带着无尽的寒意:“高句丽人残暴不仁,顽抗到底,杀我大唐儿郎无数!王铮的血,不能白流!今日,我就要让他们知道,血债,必须血偿!”
“末将领命!” 众将被他的愤怒感染,想起王铮的惨死,想起那些牺牲的袍泽,心中的怒火也熊熊燃烧。
命令一下,安市城内的高句丽俘虏,无论老幼,全部被押到城中心的广场上。
手起刀落,鲜血染红了广场的青石板。没有哀嚎,只有唐军士兵冰冷的眼神和复仇的决心。这不是残忍,而是对牺牲将士的告慰,是对高句丽顽抗的最严厉惩罚。
安抚百姓:恩威并施定人心
与对待俘虏的冷酷不同,龙天策对安市的百姓,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下令打开唐军携带的粮草,分发给城中的百姓。
“凡安市百姓,每人可领三个月的口粮。” 他对负责安抚的官员说,“房屋损毁的,由唐军协助修缮;受伤的,由军医诊治。告诉他们,大唐只杀抵抗的士兵,不害无辜的百姓。”
消息传开,原本惶恐不安的安市百姓,渐渐安定下来。
他们中,有不少人曾被高句丽王室强迫服劳役,对高建武的统治早已不满。此刻见唐军不仅不伤害他们,还发放粮草,心中对大唐的恐惧,渐渐被感激取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领到的粮食,对着龙天策的方向深深一拜:“多谢天朝上国的仁慈……”
龙天策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领粮的百姓,又看了看广场上的血迹,眼中没有丝毫动摇。
他知道,战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斩杀俘虏,是为了震慑那些还在顽抗的高句丽势力;安抚百姓,是为了稳定占领区的人心,为大唐的统治打下基础。
这是他的战争哲学,也是他作为统帅的责任。
夕阳西下,将安市城染成一片血色。
王铮的尸体,被小心地收敛入棺,准备运回大唐安葬。他的无头身躯,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但他的英勇事迹,却会被唐军士兵永远铭记。
龙天策望着西方,那里是大唐的方向。
“高建武,” 他低声道,“安市已破,下一个,就是平壤。”
血战安市,是高句丽灭亡的开始,也是大唐在辽东树立权威的关键一战。王铮的牺牲,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唐军彻底灭国的决心。
而龙天策的铁腕,恩威并施,也为战后的治理,铺平了道路。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安市的血与火中,写下了最沉重、也最坚定的一笔。这场血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意志上的碾压——它向所有觊觎大唐疆土的势力宣告: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英烈传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