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凰四年的春风,终究没能吹散长安上空的阴霾。那道“与士大夫共天下,与世家共天下”的圣旨,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远超费无极的预料。他虽在相国府怒斥了替身,心中却清楚——圣旨既出,驷马难追。太宗皇帝“与百姓共天下”的国策深入人心,骤然反转,必然引发朝野震动。但事已至此,强行收回成命,只会让“皇帝”的权威扫地,让费家精心维系的局面更加难堪。
“罢了,” 费无极在书房里枯坐一夜,最终对着心腹谋士长叹一声,“既已如此,便只能顺势而为。对外宣称,陛下之意,是‘重士大夫,联世家,以辅民生’,并非背离太宗遗训。” 他要做的,是给这道离经叛道的圣旨,裹上一层“符合祖制”的外衣,将风险降到最低。
这道被“修正”过的旨意,如同一块滚烫的山芋,被丢到了世家大族的面前。
顶级世家:惊喜背后藏机锋
长安城内,最顶尖的几大世家——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反应最为微妙。
博陵崔氏的宗祠内,族长崔玄龄(与唐初名相同名,此处为后代)正把玩着一枚玉佩,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意。
“‘与世家共天下’……这位新帝,倒是比太宗皇帝‘开明’得多啊。” 他对身旁的族中长老笑道。
长老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精光:“族长,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崔氏累世经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能真正参与到国策制定中,何愁家族不兴?”
“机会?也是陷阱。” 崔玄龄话锋一转,笑容收敛了几分,“太宗皇帝定下‘与百姓共天下’,是为了平衡世家与寒门,防止外戚专权。如今骤然反转,寒门必然不满,百姓亦会觉得世家夺利。这道圣旨,是把我们架在火上烤啊。”
“那……我们接不接?” 长老有些犹豫。
“为何不接?” 崔玄龄眼中闪过一丝野心,“我崔氏根基深厚,历经三朝而不倒,还怕这点风浪?陛下既然递来了橄榄枝,我们便接下。但切记,不可太过张扬,要‘名正言顺’地参与——比如,以‘辅佐陛下推行仁政’的名义,提出几条利国利民的建议,既得实惠,又不落口实。”
顶级世家的惊喜,并非盲目狂喜。他们看到了权力的诱饵,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但凭借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们有信心接过这枚“烫手山芋”,将其转化为家族扩张的养分。
中等世家:惊恐如握烙铁
与顶级世家的从容不同,长安城内的中等世家,接到消息后,更多的是惊恐与不安。
京兆韦氏的府邸内,族长韦承业正急得团团转,对着几个核心族人连连踱步。
“胡闹!这简直是胡闹!” 韦承业脸色苍白,“‘与世家共天下’?这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啊!”
他的侄子韦昭不解:“叔父,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我们韦氏在京兆经营多年,若能参与朝政,地位必然水涨船高。”
“水涨船高?” 韦承业猛地停下脚步,指着侄子的鼻子,“你懂什么!我们韦氏是什么根基?跟博陵崔氏、范阳卢氏比得了吗?他们能接的烫手山芋,我们接过来,只会被烫得皮开肉绽!”
他走到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声音发颤:“太宗皇帝定下‘与百姓共天下’,是铁律!如今陛下公然违背,寒门官员会怎么看我们?龙天策那样的武将,会怎么看我们?甚至……天下百姓,都会觉得是我们世家蛊惑陛下,想要夺权!”
“到时候,一旦有事,第一个被推出来顶罪的,就是我们这些根基不深、又想往上爬的中等世家!” 韦承业重重一拍桌子,“这不是馅饼,是催命符!”
族人们面面相觑,冷汗涔涔。他们终于明白,这道圣旨带来的“利益”,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去消化。对于他们而言,这枚山芋太过滚烫,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那……我们该怎么办?” 有人颤声问。
“装聋作哑!” 韦承业咬着牙道,“陛下若征召,便以‘族中事务繁忙’‘才疏学浅’为由推脱。宁可错失这次机会,也不能把整个家族搭进去!”
烫手山芋的本质:利益与风险的博弈
“与世家共天下”的圣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唐世家的众生相。
对于顶级世家而言,这枚“山芋”虽烫,却蕴含着巨大的利益。他们根基深厚,人脉广阔,足以应对可能的风险。他们可以通过“合规”的方式,将权力渗透到朝堂的各个角落——推荐门生担任要职,影响国策制定,甚至在地方上巩固势力。他们有信心在这场博弈中胜出,将“共天下”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家族荣光。
但即便是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崔玄龄私下里叮嘱族人:“行事务必低调,多提‘利民’之策,少谈‘世家特权’。要让天下人觉得,我们参与朝政,是为了辅佐陛下,而非为了私利。” 他们像经验丰富的食客,知道如何避开山芋最烫的部分,品尝到内里的香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