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渤海:万民空巷送郡王
启程那日,忽汗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为他们敬爱的郡王送行。
从郡王府到城门,短短数里路,车队走了整整一个时辰。道路两旁,站满了手持香烛、鲜花的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朝气蓬勃的学子,还有曾经被他解救的流民、佃农。
“郡王,您不能走啊!” 一位老农拦住马头,泣不成声,“是您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是您让渤海有了太平日子,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龙天策翻身下马,扶起老农,温声道:“老人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渤海的新政已经扎根,接替我的官员,是我亲自挑选的良吏,他会继续推行新政,不会让百姓受苦的。”
“我们信不过别人,我们只信您!” 人群中响起一片呼应。
龙天策望着眼前一张张真挚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在渤海两年多,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百姓最淳朴的爱戴。
“乡亲们,” 他提高声音,“我龙天策虽离开渤海,但我的心,永远与渤海百姓在一起。若有人敢在渤海复辟旧政,欺压百姓,你们只管往神都送信,我龙天策定会为你们做主!”
“龙青天!龙青天!” 百姓们热泪盈眶,朝着龙天策连连叩首。
玉倾城、紫月等妻妾坐在马车内,看着这感人的一幕,眼中也泛起了泪光。她们知道,丈夫在渤海的两年,没有白费。
车队缓缓驶离忽汗城,百姓们跟在后面,送出十里之外,才恋恋不舍地停下脚步。车窗外,渤海的土地渐渐远去,但那一张张充满感激的面孔,却深深烙印在龙天策和所有人的心中。
奔赴神都:前路漫漫待驰骋
前往神都的路途,漫长而平稳。龙天策的车队,由数百名精锐护卫,加上他那群特殊的“校尉”旧部,形成了一股低调却极具威慑力的力量。
途中,刘晔与龙天策在马车内分析神都的局势:“大哥,陛下突然调您回神都,又给了咱们这么特殊的安排,恐怕神都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近年来,太子与几位皇子的争斗日益激烈,朝中士族与寒门的矛盾也暗流涌动,陛下召您回去,多半是想让您这柄‘利刃’,镇一镇场子。”
龙天策点头:“我明白。左武侯军掌管宫城宿卫,是京畿安危的核心。陛下把这个位置交给我,是让我做他的‘守门人’啊。”
“那咱们该如何应对?” 林冲问道。
“不争不抢,只听陛下号令。” 龙天策沉声道,“咱们是军人,是臣子,守住宫门,护住陛下,维护神都安稳,这是咱们的本分。至于皇子争斗、士族恩怨,咱们不掺和,谁若敢危及陛下和神都安全,咱们就劈了谁!”
“大哥说得对!” 吴天狼瓮声瓮气地说,“管他什么太子皇子,谁敢闹事,俺的九环刀可不认人!”
一路行来,众人或讨论军务,或切磋武艺,或规划到神都后的安排,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他们知道,从渤海到神都,从地方治理到禁军统领,他们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巨,但也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
神都初临:新程开启待风雷
一个月后,龙天策的车队抵达神都长安。
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城墙高耸,宫阙巍峨,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比渤海的忽汗城,不知繁华了多少倍。但在这繁华之下,龙天策和他的旧部们,都敏锐地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一丝无形的紧张——那是权力中心特有的、无处不在的博弈与试探。
左武侯军的将士们,早已在营门外列队迎接。当他们看到新上任的大将军龙天策,以及他身后那群看似只是校尉、却个个气度不凡的属官时,眼中都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末将等,参见大将军!” 左武侯军的副将及各级将领,上前躬身行礼。
龙天策翻身下马,目光扫过队列,沉声道:“免礼。从今日起,本将军与诸位同守神都。军纪如铁,号令如山,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遵令!” 将士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空气都在颤抖。
走进左武侯军的大营,看着熟悉的军帐与校场,龙天策的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军旅豪情。他转身对身后的旧部们道:“诸位,神都到了。咱们的新战场,就在这里。”
夜凌、林冲、吴天狼等人,目光坚定地看着他,异口同声道:“愿随将军,共守神都!”
夕阳的余晖,洒在神都的宫阙之上,也洒在左武侯军的营地上。龙天策站在营门高处,望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城,知道属于他们的“新篇章”,已经正式开启。
这篇章,不再是渤海的田园牧歌,而是神都的风雷激荡;不再是治理一方的从容,而是守护中枢的凝重。但他和他的弟兄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38岁的左武侯大将军龙天策,带着他那群特殊的“校尉”旧部,将在这座繁华而复杂的神都,续写属于他们的传奇。而这场新的征程,注定将与大唐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更汹涌的波澜。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英烈传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