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理见邵博闻见後録/谢氏语録亦载
西塘郑侠曰侠闻之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易曰亢之爲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
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进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然则进退存
亡得丧之理其不一致乎何其知退知亡
知足知止之难而圣人丁宁赞叹之深乎
曰是皆一也进退有道则进不易而退不
难存亡有道则存不喜而亡不忧进退存
亡一归於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孰不一
致哉又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爲道又曰惟道大故似不肖若肖乆矣其
细也夫肖也者以所养者小故也俗之所
养无非小是以大者爲不肖然则欲爲道
正得俗之所谓不肖者而俗之所不以爲
不肖是皆未足与语夫道又曰道大而物
小人之营营而卒乎小者累於物也元者
善之长而至於大之谓也至而不知其爲
大则同乎道而与世俗不相似故天下皆
谓我道大似不肖盖衆方察察髪较而锥
竞我独闷闷以天下爲不足爲者宜乎其
不相似故能成其大大而有之其去世俗
不能以寸矣故卒之不肖下士闻之笑而
後庶几夫道不肖则不足以爲道也又曰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衆人之所
恶故几於道然则汩之随变则臭腐浊秽
不可以濯足亦其自取不几於恶乎思复
性者以是爲鉴知夫清且明者自我性而
浊且乱者亦自我之有以来之也去其汩
且惑者而清明在躬然後扬波淈泥与之
偕而莫吾能化也以其莫吾能化彼将寖
寖以明洁而莫之知予力焉又曰水之性
清以其出於土也而土汩之是以如是其
浊也徐而清之可以鉴毛髪人之识明以
其出於物也而物惑之是以如是其乱也
徐而明之可以烛日月夫曏也清汨之则
浊浊而徐之复清曏也明惑之则乱乱而
徐之复明也是浊且乱者常自外加我而
清且明者在我而已经曰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夫雨露之在天地
细故也而犹平均如是况於人之灵识乎
又曰三代而上无有孔孟老庄释氏之教
遇帝而帝遇王而王而衰周以降乃有三
氏之教其实忧世之溺而致所以济之者
云耳又尝自作大庆居士序曰居士本儒
学以孔氏爲宗得老氏之说以明以上并/见西塘
集
叶梦得曰删书断自尧舜而易独及伏羲神
农黄帝然後知尧而上盖有其人六经存
而不论尝试会之以心则其说曰易无思
也无爲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於此然後知伏羲
神农黄帝至于尧舜世而相传者皆不出
乎易退而质诸老氏则与易异者无几又
曰论语记窃比我於老彭後孔子者孟子
孟子之於儒盖秋毫不以少乱也其拒杨
墨排仪秦过於桀纣终不及老氏乃其言
尽心知性以至於命则老氏之所深致意
也然後知老氏之书孔孟所未尝废又曰
老氏之书其与孔子异者皆矫世之辞而
所同者皆合於易後老氏数百年复有佛
氏者出其辞益荒远深妙不近人情而要
其至到与老氏殆相爲表里并见/经注又曰老
氏论气欲专气致柔如婴儿孟子论气以
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充塞乎天地之间
二者正相反从老氏则废孟子从孟子则
废老氏以吾观之二说正不相反人气散
之则与物敌而刚专之则反於己而柔刚
不可以胜刚胜刚者必以柔则专气者乃
所以爲直也直养而无害於外则不谓持
其志毋暴其气当如曾子之守约约之至
积而反於微则直养者乃所以爲柔也故
知道之至者本自无二见石林岩/下放言
北山程俱老子论曰可道之道以之制行可
名之名以之立言至於不可道之常道不
可名之常名则圣人未之敢以示人非藏
於密而不以示人也不可得而示人焉耳
故西方之圣人其所示见设爲乗者三演
爲分者十二命之曰教若夫传於教外者
则其不可道与不可名者也中国之圣人
祖唐虞宪文武以订诗书礼乐之文命之
曰经若夫其所以言犹履之非迹者则其
不可道与不可名者也故老子着五千之
文将以示天下迪後世盖非退於道?而
独於己者故其发言之首以谓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者五千文之所具也若夫千圣
之所不传者不可得而言也又曰天地人
一原耳天之所以爲天地之所以爲地人
之所以爲人者固同而天地之能长且乆
而人独不然何哉天不知其爲天地不知
其爲地今一受其形而爲人则认以爲己
曰人耳人耳谓其养生不可以无物也则
骋无益之求谓其有身不可以不爱也而
营分表之事厚其生而生愈伤养其躯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