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求其方则无隅不知其爲大方求其器
则晩成不知其爲大器求其音则希声不
知其爲大声求其像则无形不知其爲大
像下士所以每大笑之夫道隐无名知者
固少然善贷万物而不遗全生养命足以
成功而有余未有如道者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御注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天
一而地一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
从之天肇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於
三三才具而万像分矣号物之数谓之万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碧虚子陈景元曰道者虚之虚者也无之
无者也然之然者也混同大无冥寂渊通
不可名言者也然而动出变化则谓之浑
沦浑沦者一也浑沦一气未相离散必有
神明潜兆于中神明者二也有神有明则
有分焉是故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
所归清浊和者三也是以清气爲天浊气
爲地和气爲人三才既具万物资生故曰
三生万物
涑水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入有一生二
分阴分阳二生三济以中和
颍滨苏辙曰夫道非一非一及其与物爲
偶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
也一与一爲二二与一爲三自是以往而
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
气以爲和盖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
自然也
陆佃曰道生一一者盖大极也一生二二
者阴阳也一生三三者冲气也有阴有阳
而阴阳之中又有冲气则万物於是乎生
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此显道之始其
理至微其言至玄自悟始得不可以口传
而象比故曰大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陈象古曰一谓朴之始也二天之体也三
地之形也天地既判万物遂生情欲之繁
不能守一矣
叶梦得曰此盖明道分而爲一虽裂而爲
阴阳而一阴一阳亦不离乎道之所一是
故道生一而阴阳各得其一惟一乃能爲
二故阴阳配而爲二二具而一存乎其间
则爲三三散而爲和气以生万物则万物
亦得其三之一以抱负乎阴阳是终始未
见一物之外乎一也
清源子刘骥曰道生一气一气运转而生
阴阳二气二气变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
才既具万物资生
晦庵朱熹曰道即易之大极一乃阳数之
奇一乃阴数之耦三乃奇耦之积其曰二
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爲三也若直以一
爲太极则不容复言道生一矣与列子易
变而爲一之语正同所谓一者皆形变之
始耳不得爲非数之一也
黄茂材曰知其所以常存而不灭者然後
可以语长生道生一矣一之中而道常存
一生二矣二之中而一常存二生三矣三
之中而二常存三生万物矣而万之中三
常存人与万物同生者也诚能思之则其
所以生我者非三乎所以生三者非二乎
所以生二者非一乎所以生一者非道乎
故知道者常存而不灭不知道者堕於数
数尽而止乌能以长生
林东曰道生一至於三而止即庄子所谓
一与言爲二二与一爲三是也物生於三
三生於一理之自然者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爲和
御注曰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
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向
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负背也抱向也夫动物
则畏死而趋生植物则背寒而向暖物之
皮质周包于外皮质阴气之所结也故曰
负阴而骨髓充实于内骨髓阳气之所聚
也故曰抱阳冲和之气运行于其间所以
成乎形精也夫冲和之气盛全则形精不
亏而生理王也冲和之气衰散则形精相
离而入于死地也
涑水司马光曰万物莫不以阴阳爲体以
冲气爲用
临川王安石曰字说冲气以天一爲主故
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
陆佃曰道家谓之冲气医家谓之胃气故
五脏之脉无胃气则死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形质者有而碍
故曰阴神气虚而灵故曰阳冲气以爲和
形假神而动神托形而用形与神非冲气
则不能和於内外之用
陈象古曰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
则在内冲而用之不失其和也
清源子刘骥曰冲气者自然中和之气非
阴非阳不离阴阳可以调和阴阳然天下
之至柔也是犹孤寡不谷名之至贱而王
公自以爲称
黄茂材曰庄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
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
物生焉此言天地之阴阳至於万物之阴
阳亦然阳必负阴阴必抱阳阴阳合而冲
和之气生
程大昌曰列子曰清轻者上爲天浊重者
下爲地冲和气者爲人言能虚中以承清
浊之会者是其和之得以成体者也张湛
释之曰阴阳气偏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