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影响同样会通过会议上的发言、报告中的倾向性,甚至是日常交流中的微妙语气变化,影响其同僚和上级,最终使得整个后勤系统在‘无人明确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地向更高效、更激进的方向倾斜!
这利用了组织内部的‘情绪感染’和‘群体决策’特性,就像一场无声的浪潮,从个体蔓延到群体,悄然重塑了决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李艳补充道,语气愈发凝重,双手交叉在胸前,眉头紧锁:“而且,高维力量似乎极其精通‘蝴蝶效应’,它们的手法简直无孔不入。它们不需要大规模地控制所有人;那样太显眼,容易暴露。
有时,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对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个体,进行一次极其微弱但精准的‘特征弦’拨动——比如在潜意识层面植入一个微小的情感触发器——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开来。”
她展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因果推演模型,屏幕上旋转着多维时间线和概率网络,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事件和情感变量:“例如,让一位本就犹豫不决的指挥官,在决定性战役前夜,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噩梦’或‘突如其来的不安’而倾向于选择保守策略,导致整个战局转向防御模式;
或者让一位情报分析员,对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异常数据产生‘过度的关注’,从而提前发现了帝国的埋伏,避免了毁灭性的陷阱。这些微小的改变,都足以左右战局,甚至改写文明的命运,因为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精心选定的杠杆点。”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呼吸声和投影仪的低鸣。所有人都被这个推导出的真相所震撼,几位研究员交换着惊愕的眼神,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
高维干预的方式,比他们想象中最可怕的情况,更加诡异、更加难以防范——它不强行控制,而是引导和放大文明自身固有的心理和社会特性,让文明“自己走向”它们预设的方向,仿佛在玩一场无形的棋盘游戏。
“这简直……就像最高明的催眠师……”一位心理学家背景的研究员喃喃道,声音低沉而颤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它不取代你的意志,而是引导你的潜意识,让你觉得那一切都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连反抗的念头都无从生起,因为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被操纵的痕迹。”
孔方佳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接入,他显然一直在远程参与会议:“所以,防御的重点,必须从单纯的战场干扰,转向对‘特征弦’本身的保护。我们必须为文明的意识,穿上防护服。”
最高指令由中央科学委员会紧急下达,“四号研究所”的研究重心因此再次调整,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高维威胁。
基于对高维渗透机制的新理解,特别是从近期量子纠缠实验中获得的突破性数据,两大并行项目被提升至最高优先级:“行星级弦信息屏障系统”(代号“守护者”)旨在保护整个地球免受外来干预,而“个体特征弦防护终端”(代号“卫士”)则专注于为关键个体提供实时防护。
理论构建的挑战空前巨大,因为防护并非简单的屏蔽所有外部信息,那等同于将文明与宇宙彻底隔离,不仅会切断与星际文明的正常交流,还会阻断人类对高维知识的持续学习和进化。
关键在于发展出高效的“识别”与“选择性过滤”机制,确保只拦截恶意干预,同时允许有益信息自由流动。
以王海峰为首的物理学家团队,肩负起攻克“识别”难关的重任。
他们需要为“守护者”和“卫士”设计出能够实时监测周围时空背景弦振动,并从中精准识别出那些具有“高维干预特征”的异常波动模式的算法。
这包括应对弦振动的复杂非线性特性,以及处理来自多维度的干扰噪声。
这需要建立极其庞大和精细的“高维信息特征库”,整合历史入侵事件数据和模拟预测结果,并设计出能够进行瞬时模式匹配和威胁等级评估的量子神经网络,该网络需具备自我优化能力以应对未知威胁。团队正夜以继日地工作,目标是在未来季度内完成初步原型测试。
“难度在于,高维信息的‘语法’并非固定,它似乎在不断微调和发展,”王海峰在一次技术攻坚会上,指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化的波动模式,眉头紧锁,
“就像一种拥有学习能力的病毒,总是在试图变异以绕过防御。我们的算法必须也具备一定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但不能被对方的模式带偏,核心必须锚定在保护碳基文明利益这一根本原则上。”
争论异常激烈。有年轻研究员提出采用激进的“模糊识别”加“过度拦截”策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但李艳坚决反对:“不行!过度拦截会严重干扰正常的量子通讯、精密科研实验,甚至可能影响行星级别的气候调节系统和生态平衡!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我们必须追求精准,就像最先进的免疫系统,只攻击特定的病原体,而不伤及健康细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