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重重地点头,声音因连续熬夜而沙哑,却充满干劲,他清了清嗓子,话语像连珠炮般迸出:“元帅放心,‘主耳’的设计借鉴了‘净蚀者’的隐匿场和空间褶皱技术,结合我们自己的‘影衣’系统最新成果。
它的外壳是复合了多层吸波材料和非线性晶体层的伪装小行星,厚度足以吸收99%的主动探测波束;内部核心则通过稳定的微虫洞网络与地球基地超算‘河图洛书-改’直连,实现数据实时超距传输和能源遥供,几乎不产生本地能量辐射,连一丝热信号都会被完美吸收。
除非对方进行穿透性的、分子级别的扫描,否则极难发现。”他迅速调出复杂的设计图,层层结构在空气中旋转展开,展示着惊人的巧思:外壳的伪装层模拟了星际尘埃的分布,核心的量子纠缠传输节点则隐藏在扭曲的空间褶皱中。
王海峰补充道,语速飞快,手指在空中划动着辅助说明:“更重要的是算法。我们基于杨博士的‘意识载体’猜想和‘弦球’实验数据,开发了一套全新的‘高维信息特征过滤与重构算法’。”他看向杨天择,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仿佛在肯定这位年轻博士的突破性贡献。
杨天择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学者的专注,他接话道,声音轻柔却清晰:“是的,元帅。我们不再试图直接‘理解’高维信息的内容——那可能远超我们的认知框架,就像蚂蚁试图解读人类的思想——而是专注于捕捉其‘干涉痕迹’的模式,就像通过分析水波纹的形状、频率和衰减曲线,来反推投入水中的石子的大小、形状和力度。
算法会实时筛选出所有不符合已知三维物理规律的、具有特定统计特征的背景时空涟漪,并将其标记、记录、放大分析,形成一个动态的‘异常图谱’,确保我们只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号。”他边说边调出一组模拟数据,屏幕上涟漪状的波形图缓缓扩散,带着未知的韵律。
李艳负责的是另一关键部分,她站起身,走到全息台前,动作利落而精准:“同时,‘星火’集群将携带并秘密部署超过三百个小型、一次性的‘游弋之耳’单元。”她展示着那种只有拳头大小、表面粗糙如风化岩石、毫无能量反应的微型探测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它们将在战斗最激烈的区域,伪装成普通的太空漂雷、探测器残骸甚至‘净蚀者’的武器碎片,被‘无意’地抛洒出去,融入战场的混乱背景中,不易引起任何警觉。”李艳的语气冷静而周密,手指轻轻点触一个探测器模型,它瞬间分裂成数百个微型单元,在星图上散开。
“它们内部是超导电容和一枚超微型‘弦纹’感应芯片,工作寿命极短,可能只有几小时到几天,但其灵敏度在短时间内极高,专门用于捕捉高强度、近距离的高维干涉爆发点,一旦探测到异常波动,便会瞬间激活。
一旦被激活,它们会将压缩数据包通过一次性的超短距量子闪烁发射器传回‘主耳’或附近的‘星火’舰船,然后立即自毁,不留痕迹,连分子级的残渣都会被量子湮灭场清除。”李艳的语气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透着周密计算的自信。
孔方佳缓缓扫视过每一位团队成员,目光沉重而充满期望,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在众人肩上:“诸位,帝国的舰队是明面上的刀,他们将劈开‘净蚀者’的防御,吸引所有的火力与注意,用鲜血和钢铁铺就前路。
而你们,你们的工作,是我们真正瞄准未来的‘眼’。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这场战役的胜负,更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那更高层次的真相——那可能关乎人类的存亡与宇宙的本质。一切,就拜托了!”他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托付。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所有科学家和研究员的脸色都无比凝重,他们深知自己肩上承担的是什么——不仅是技术的成败,更是亿万生命的未来。
他们沉默地点头,眼神中燃烧着属于探索者的火焰与决心,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执着,即使面对未知的深渊,也绝不退缩半步。会议室内,只剩下仪器的低鸣和全息图的光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凝固在这一刻的承诺中。
随着帝国各路援军的陆续抵达,东境前线“黑曜石之心”要塞周边的空域,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和喧嚣。无数艘风格统一、涂装着黑塔帝国徽章——黑色尖塔立于燃烧星辰之上——的巨大战舰,如同迁徙的金属巨兽群,井然有序地进入指定的泊位或集结区域。
战列舰如山岳般沉稳,巡洋舰如猎豹般矫健,驱逐舰如狼群般穿梭,数量庞大的护卫舰和辅助舰只则如同围绕巨兽的鱼群。引擎喷射出的离子尾焰的光芒,甚至短暂地照亮了这片原本黑暗的宇宙空间。各种频率的通讯信号、导航信标、敌我识别码在空中交织成一张密集的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