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张飞庙,“汉桓侯祠”匾额庄重醒目,门前石狮威严,守护着这座千年祠庙。穿过大门,明代敌万楼重檐歇山,气势不凡,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彰显张飞威名,楼内木柱、斗拱构造精巧。再往后走,两米高石砌台基上的大殿气势雄伟,殿内张飞文身塑像高达4.5米,身穿蟒袍,头戴冕旒,手持玉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 。
六、千年醋香:舌尖上的阆中传奇
在阆中的烟火气息里,保宁醋的醇香是绕不开的独特印记。这座因醋闻名的古城,连风都浸染着醇厚绵长的酸味——那是时光与匠心交织的味道,是阆中千年历史酿成的舌尖传奇。当暮色漫过嘉陵江,古城上空飘荡的醋香与炊烟缠绵,宛如一幅流动的味觉画卷,将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
保宁醋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在清初阆中作为省会期间,其酿造工艺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往来商贾云集,各地酿造技法在此交融,保宁醋博采众长,以麸皮为主要原料,辅以40余味中药材制曲,取嘉陵江清泉,经固体发酵、翻醅、陈酿等多道复杂工序,最终酿成色泽棕红、酸味柔和的佳酿。据说,每一味中药材的配比都暗藏玄机,就像古老的密码,代代相传,使得保宁醋不仅酸香醇厚,更蕴含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漫步在古城的醋坊街,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醋香,令人忍不住深吸几口气。老字号“保宁醋坊”内,巨大的陶缸整齐排列,缸口覆盖着厚实的纱布,仿佛封存着岁月的密码。这些陶缸历经百年,表面早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缸壁上还凝结着厚厚的醋垢,那是时光留下的勋章。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醋坊,老师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佝偻着背,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翻动醋醅,动作轻柔而娴熟,如同呵护着珍贵的宝物。“这一翻一搅,都是和时间的对话。”李师傅边说边将木耙探入缸中,“急不得,慢不得,微生物们在里头‘酿梦’呢!”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里藏着对这份手艺的虔诚与热爱。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醋醅逐渐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酿造故事。
保宁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融入了阆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的早餐店里,蒸腾的热气中,一碗酸辣粉浇上两勺保宁醋,红油与醋香瞬间交融,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那酸辣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唤醒了沉睡的清晨,也开启了阆中人活力满满的一天。主妇们在厨房忙碌,炖肉时滴几滴醋,肉会更加软烂入味。当肉香与醋香在锅中翻滚,整个厨房都弥漫着家的温暖。腌制泡菜时,保宁醋更是必不可少的灵魂调料,能让泡菜脆爽可口,别具一番风味。一坛坛泡菜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阳光洒在坛口,折射出晶莹的光泽,仿佛封存着阆中人的生活智慧。
在阆中的民俗中,保宁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家中添丁进口或是老人寿辰,都要用醋来烹饪佳肴,寓意生活美满、长寿安康。每到春节,不少家庭还会用醋熏蒸房间,以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袅袅升起的醋雾,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醋香与古城的烟火气、人情味紧紧缠绕,成为阆中文化的独特符号。孩子们在醋雾中嬉笑奔跑,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笑声与醋香交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民俗画卷。
如今,保宁醋已走出阆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它的根始终深扎在这片土地。现代化的生产线旁,依然保留着传统手工酿造的作坊,新与旧在这里完美融合。游客来到阆中,总会带上几瓶保宁醋,或是自用,或是馈赠亲友,让这份醇厚的味道,传递着阆中的故事与情怀。在保宁醋博物馆里,透明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古老的酿造工具,墙上的老照片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游客们驻足观看,品尝着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醋,感受着这千年醋香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酿造技艺对话。
七、商贸繁荣:经济复苏的活力
作为省会的阆中,嘉陵江畔的码头终日热闹非凡。商船如梭,一艘艘满载蜀锦、川茶、药材的船只,在纤夫们粗犷的号子声中,缓缓驶向远方,又带回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苏杭的刺绣。码头的石阶被磨得发亮,那是无数双脚、无数货物留下的印记。岸边的仓库里,堆满了来自各地的商品,空气中弥漫着茶香、药香与绸缎的清香。陕西会馆里,秦腔的高亢与川剧的婉转在此交融,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精彩绝伦。台下,观众们时而屏息凝神,沉浸在剧情中;时而大声叫好,为演员的精湛技艺喝彩;不时还会向台上抛掷赏钱,铜钱落在木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为这热闹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山西票号的算盘声与嘉陵江的浪涛声相互应和,账房先生坐在柜台后,拨弄着算盘珠子,“噼啪噼啪”的声音,仿佛是财富流动的音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