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为省会: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明末清初的四川,仿佛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劫难,成了一片疮痍满目的焦土。曾经繁华热闹的成都城,如今街道上杂草丛生,房屋大多坍塌,断壁残垣间,偶尔能看到一两只野狗在游荡。虎豹甚至大摇大摆地在城中出没,昔日的热闹繁华早已消失殆尽,人口锐减十之八九,到处都是一片荒凉、死寂的景象。街道上散落着破碎的砖瓦,墙壁上布满了弹孔和刀痕,曾经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
而阆中,这座偏居川北的古城,却因川北统领刘进忠的献城之举,幸运地躲过了战火的洗劫。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地形,使其成为天然的军事堡垒。城墙宛如一条巨龙,盘踞江畔,高大厚实,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威严。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打磨,紧密地拼接在一起。城门洞开处,嘉陵江的滔滔江水便是最忠诚的护城河,江水湍急,水流打着旋儿,让敌军难以靠近,为阆中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屏障。城墙上还设有了望塔和炮台,日夜守卫着这座城市。
顺治三年的一个清晨,天色刚刚破晓,肃亲王豪格的铁骑扬起漫天尘土,浩浩荡荡地踏入阆中。城中百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纷纷站在街边张望,他们不知道这座小城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有的脸上充满了恐惧,有的则带着好奇和期待。自此,这座小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四川总督衙门的旗帜在城楼上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新的统治开始。巡抚、巡按御史的官轿穿梭于街巷,哒哒的马蹄声和轿夫的吆喝声打破了古城的宁静。道台衙门的铜钲声每日准时响起,“咚——咚——咚”,声音浑厚悠远,回荡在古城的上空,仿佛在向人们宣告阆中新时代的开始。阆中,这座千年古城,在战火的灰烬中,毅然接过了重振四川的重任,肩负起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三、政治中心:风云变幻中的坚守
成为省会的阆中,街巷间弥漫着紧张而忙碌的气息。川北道署内,官员们每日寅时即起,在熹微的晨光中,于戒石坊下整冠束带,神情庄重地聆听“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训诫,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官清廉,造福百姓。道署内的建筑庄严肃穆,飞檐斗拱,红墙黛瓦。官员们在各个房间里忙碌着,处理着政务,制定着政策,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殚精竭虑。
最令人称道的,当属康熙年间的道台李正华。他到任时,阆中百姓正饱受赋税之苦,农田荒芜,百姓面黄肌瘦。李正华微服私访数月,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摸清实情后,顶着巨大压力上书朝廷,言辞恳切地请求减免赋税。他还亲自带领百姓疏浚河道,修建堤坝。在修建堤坝的日子里,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和百姓们一起搬石头、挑泥土。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在他的努力下,万亩农田重获生机,当年秋天便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李正华充满了感激和爱戴。离任时,百姓们自发在街道两旁摆满清水明镜,寓意“清官如水,明察秋毫”,这条送别之路,足足绵延了十里。许多百姓跟在官轿后面,边走边哭,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局势并不太平。南明残余势力时常从川南山区发起突袭,大西军旧部也在川中地区游击作战。顺治八年的一个深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敌军趁暴雨攻城,守城将士在城墙之上与敌军展开白刃战。雨水和着血水,顺着城墙的缝隙流下。城中百姓自发组成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士兵抬到临时搭建的医馆;妇女儿童则煮姜汤、送箭矢,穿梭在街巷中。整整七天七夜,阆中城在血与火中屹立不倒,靠的是军民一心的坚定信念,而张飞的英勇故事,也在此时成为鼓舞军民的精神力量,大家相信,若张飞在世,定也会如他们一般坚守。城墙上,士兵们奋勇杀敌,他们的呐喊声与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城楼下,百姓们全力支援,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忙碌着,为保卫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军事要塞:战火纷飞中的传奇
阆中的城墙,是一部写满硝烟的史书。顺治四年,清军首次入川,虽射杀张献忠,却在其残部的顽强抵抗下铩羽而归。次年,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卷土重来,阆中守将赵荣贵据城死守。战斗最激烈时,赵荣贵身中三箭,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仍挥舞大刀,大声呼喊着冲向敌军,一连砍杀了数名敌人。最终,他力竭战死在城门之下,手中的大刀还紧紧握着,不肯松开。他的战马悲鸣着跑回城中,马背上的血迹在青石板上拖出长长的印记,那印记仿佛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至今仍让人心痛不已。人们不禁想起张飞守阆中时的英勇,若张飞在,这场战斗的结局是否会不同 。城墙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城楼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