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的广袤大地上,巴蜀地区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与江河之间的明珠。这里不仅有九寨沟的斑斓碧水、峨眉山的云海佛光,更有深藏地下的能源宝藏——石油、天然气、页岩油与液化气。四川虽是缺油大省,石油供应依赖外省调运,但丰富的能源资源,如同大地的血脉,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千家万户,更为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能源供需的矛盾与担当:缺油大省的坚守与奉献
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汽车保有量达到630万辆,仅次于北京,稳居全国第二。在成都繁华的街头,早晚高峰的车流如钢铁洪流,绵延不绝,每一辆汽车的引擎轰鸣,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石油资源的巨大需求。然而,四川本土的石油资源却十分匮乏,全省大部分石油需要从千里之外的新疆、东北等地调运。油罐车沿着蜿蜒的公路,日夜兼程,将黑色的石油输送到四川的各个角落,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即便自身能源供应紧张,巴蜀地区在国家能源调配的大局中,始终展现出无私的担当。大量天然气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支援沿海建设,即便在冬季供气高峰,本地居民用气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巴蜀人从未有过怨言。清晨,成都街头的早餐店里,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欢快地舔舐着锅底,几分钟内,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龙抄手、香气四溢的蛋烘糕便新鲜出炉;夜晚,重庆的居民家中,天然气热水器为忙碌一天的人们送来温暖的热水,驱散满身的疲惫。天然气早已融入巴蜀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
而液化气,作为解决城市居民零星用气和出租车等车辆运营的重要能源,同样在巴蜀地区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液化气加气站如同繁星般遍布城市各处。在成都武侯区,每隔几个街区就能看到醒目的液化气加气站标识,白色的储气罐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蓝色的管道纵横交错,连接着各个加气设备。这些加气站24小时营业,随时为有需求的居民和车辆服务。
每天清晨,天还未完全亮,成都街头的液化气加气站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辆辆出租车有序地排队等候加气,司机们摇下车窗,与相邻车辆的同行们打着招呼,交流着昨夜的营运情况。“用液化气跑出租,每公里能比汽油省好几毛钱,一天下来能多赚不少。”一位出租车司机笑着说道。加气站内,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将液化气注入出租车的储气罐中,整个过程快捷而安全。
在老旧小区,液化气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能源。成都锦江区的一些老式居民楼里,尚未接通管道天然气,每到液化气罐快用完时,居民们就会拨打送气电话。没过多久,就能看到送气工人骑着电动车,车后座上绑着沉甸甸的液化气罐,穿梭在狭窄的小巷中。他们将液化气罐送到居民家门口,帮忙安装调试好,还会细心地叮嘱居民使用安全事项。
巴蜀地区还拥有多个大型液化气配充站和液化生产基地。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成都液化气储配库,自2006年成立以来,便承担起重要的液化石油气销售与仓储任务。这里,巨大的储气罐整齐排列,如同守护城市能源的“钢铁巨人”。储配库不仅负责储存液化气,还积极开展燃气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其LPG挂牌交易产品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上线并常态化交易,让巴蜀的液化气走向全国市场,在能源交易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储配库内,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着储气罐的压力、温度等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确保整个储配过程的安全。
四川中腾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前身为成都中益燃气有限公司,在四川液化气供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公司经营液化石油气的运输、储存、灌装业务,旗下27家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宛如一张紧密的能源供应网络,覆盖了省内众多地区。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镇,都有其液化气的身影,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与便利。在其充装站里,自动化的灌装设备高效运转,精准地控制着液化气的灌装量。每一个即将出厂的液化气罐,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罐体密封性检测、压力检测等,确保居民使用安全。
位于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的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堪称西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工厂。项目总投资11.5亿元,于2015年5月正式投产。走进工厂,高耸的设备林立,管道纵横交错,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2022年,这里的液化天然气产量达到30.4万吨,约占全省产量的十分之一。目前,二期续建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待年产30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后,它将为巴蜀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工厂内,技术人员时刻关注着生产线上的各项数据,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精确调节生产流程,确保液化天然气的高质量产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