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陵江畔的史学萌芽
在四川南充,嘉陵江如同一条灵动的碧玉丝带,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将千百年的历史故事轻声诉说给两岸的土地。陈寿就诞生在这片被江水滋养的土地上,自小,他便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贪婪地汲取着巴蜀山水与文化的养分,对读书识字着了魔般痴迷。
那时的南充,虽不似中原那般繁华,却因谯周这位学问大家的存在,成为一方充满书香气息的学术小天地。谯周博古通今,肚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故事与学问。每当授课,他或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上古传说,像女娲补天的神奇,五彩石如何填补了苍天的裂痕;大禹治水的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听得陈寿眼睛发亮,仿佛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就在眼前上演。或是深入剖析朝代兴亡,细细道来为何有的朝代能延续数百年,有的却如流星般转瞬即逝,陈寿总是托着腮帮,跟着先生的思路琢磨,在心中慢慢种下了对历史好奇与敬畏的种子。
陈寿常常整日泡在谯周的书房里,在堆积如山的竹简间穿梭。当他翻开《史记》,瞬间就被司马迁那如椽巨笔所描绘的世界震撼。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一路披荆斩棘,击败强大的项羽,最终登上皇位,草根逆袭的传奇让人热血沸腾;而项羽,勇猛无双却又刚愎自用,自刎乌江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这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像有魔力一般,在陈寿心里翻涌跳动。再读《汉书》,他又由衷地佩服班固,能将东汉的历史梳理得井井有条,何时发生战争,何时推行改革,都清晰明了。此时的陈寿,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也想用手中的笔,把自己见过听过的事儿都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过去的岁月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这颗稚嫩的梦想种子,在巴蜀深厚文化的水土中,开始生根发芽。
二、蜀汉官场的逆行者
时光流转,曾经那个痴迷读书的少年渐渐长大,陈寿踏入了蜀汉的官场,先后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等职。然而,彼时的蜀汉朝廷,早已不复诸葛亮治蜀时的清明景象,宛如一锅沸腾却浑浊的粥。宦官黄皓凭借着后主刘禅的宠信,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朝堂之上,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荣华富贵,纷纷阿谀奉承,像哈巴狗一样讨好黄皓,将自己的尊严和良心抛诸脑后,整个官场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谄媚之风。
陈寿却如同一块坚硬无比的石头,在这股污浊的浪潮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决不肯随波逐流。有人看到他如此“固执”,好心偷偷劝他:“你就顺着黄皓的意思,别那么较真,这样官运才能亨通,好处自然也少不了!”陈寿听后,立刻梗着脖子,眼神坚定地回应道:“咱们搞历史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如实记录!要是为了当官就弯腰低头,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去写别人的历史?” 就因为他这份刚正不阿,黄皓将他视为眼中钉,处处刁难,陈寿的仕途变得异常坎坷,不断地被贬官、降职,在官场中摸爬滚打,摔得鼻青脸肿。
但这些挫折并没有让陈寿后悔,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和坚定。他深知,这官场中发生的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吗?那些为了权力而丧失良心的人,都应该被如实地记录下来,让后世之人引以为戒。这份在逆境中坚守的硬气,让陈寿在后来撰写《三国志》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诱惑,都铁了心要讲真话、写公正,手中的笔始终稳稳地书写着历史的真相。
三、三国往事的拼图人
公元28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晋军一举灭掉东吴,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再次迎来统一。此时年仅18岁的陈寿,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节点上,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召唤。他深知,三国这段波澜壮阔、混乱却又精彩的历史,急需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记录,于是,他毅然扛起笔,踏上了撰写《三国志》这条布满荆棘的艰难道路。尽管前方困难重重,但他心中对巴蜀土地上历史的那份执着,支撑着他坚定地向前迈进。
撰写史书,最难的莫过于收集资料。当时,曹魏由于国力强盛,文化发展繁荣,已经有了王沈编写的《魏书》、鱼豢撰写的《魏略》,这些书籍详细记录了魏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曹操如何广纳贤才、南征北战,都能从中找到线索;东吴也有韦昭的《吴书》,江东子弟的英雄事迹、孙权政权的兴衰历程,都被记载其中。可蜀汉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刘备建立蜀汉后,一直忙于征战和政权建设,没有专门设立史官来系统记录历史,导致相关资料少得可怜,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难以串联起来。
为了填补蜀汉历史的空白,陈寿化身成了一个执着的“拼图人”。他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走进那些古老的旧宅、破败的官署,在尘土飞扬的角落中搜寻只言片语;他深入民间,与白发苍苍的老者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他们口中流传的三国旧事,哪怕是街头巷尾的传闻,他都如获至宝,认真记录下来,然后再仔细甄别筛选。为了获取更准确的资料,他还不辞辛劳,前往蜀地的深山老林,攀爬曾经的古战场,探访旧时的官府旧址。在那里,他抚摸着斑驳的石碑,辨认上面模糊不清的文字;翻找废弃的竹简,小心翼翼地拼凑出残缺的内容。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终于艰难地凑够了《蜀书》十五卷的内容,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