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深受苏轼影响,师法其豪放洒脱的书风,在笔墨间注入磅礴气势。郭沫若的书法笔走龙蛇、汪洋恣肆,如同他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与时代气息。他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行草相间,笔画连绵起伏,墨色浓淡相宜。书写时,他随性而为,时而浓墨重彩,似火山喷发;时而轻描淡写,如微风拂面。郭沫若将苏轼“尚意”的精髓与自己的革命豪情相融合,使书法作品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苏轼到郭沫若,跨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巴蜀书法的豪放基因代代相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近代书坛群星闪耀
近代巴蜀书坛,赵熙、谢无量、刘东父、余中英等书家各展风采,成为一时之秀。赵熙书法植根于颜真卿、苏轼,又融入北碑的雄浑,笔力遒劲,结体严谨,其楷书作品如《香宋书画集》中的墨迹,既有传统法度,又独具个性,在清末民初的书坛独树一帜。
谢无量在前文已详述其碑帖融合的创新风格,而刘东父的书法则博采众长,他对“二王”、李邕等古代书家的作品深入研习,行书流畅洒脱,楷书端庄典雅。其作品《刘东父书法集》中,笔画细腻灵动,章法布局和谐自然,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文人雅韵。
余中英早年师从赵熙,后又取法王羲之、李邕,书法刚柔相济。他的行草书线条凝练,富有节奏感,在运笔过程中,提按转折恰到好处,既有北碑的雄浑,又有南帖的秀逸。这些近代书家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共同绘就了巴蜀近代书法的绚丽画卷,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在书法收藏市场上也日益受到关注。
三、丹青绘韵:巴蜀绘画名家的艺术世界
(一)辉煌岁月:唐末至北宋的画坛巅峰
巴蜀绘画最辉煌的时期当属唐末到北宋。唐玄宗和唐僖宗两次入蜀,带来大批绘画人才,为巴蜀画坛注入新鲜血液。中唐以后,西蜀逐渐形成繁荣的绘画氛围,画院制度也在此发展完善,成为当时全国绘画的重要中心。
这一时期,巴蜀画家辈出,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皆有卓越成就。在人物画领域,他们继承唐代传统并加以创新,画风细腻写实,注重人物神态刻画;花鸟画方面,以黄筌为代表的画家开创“黄家富贵”的风格,其特点与南唐花鸟画大家徐熙截然不同,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黄筌的作品多描绘宫廷中的珍禽瑞兽、奇花异草,画面工整细腻,色彩浓丽华贵,注重对物象细节的精准刻画,尽显皇家的富丽堂皇;而徐熙的画作则多取材于田野间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用笔简练洒脱,色彩清新淡雅,充满自然质朴的野趣 。两种风格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
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花鸟画作品,堪称工笔花鸟画的开山之作。画面中,各类禽鸟、昆虫栩栩如生,每一根羽毛、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入微。黄筌运用细腻笔触,将鸟儿羽毛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柔软;昆虫翅膀透明轻盈,似下一秒就会振翅飞舞。在设色上,他大胆采用浓丽富贵的色彩,红的花朵、绿的叶子、蓝的鸟儿相互映衬,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同时,通过细腻渲染技巧,使色彩过渡自然,展现生物的质感与形态。这种写实风格不仅展现其高超技艺,更奠定院体花鸟画基础,宋代及以后众多花鸟画画家纷纷效仿,在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写生珍禽图》也成为收藏界稀世珍宝。
(二)壁画宝库:唐宋成都大慈寺的艺术奇观
唐宋时期的成都大慈寺,曾以拥有众多名家壁画而着称天下,是当时国内少见的一座壁画宝库。北宋李之纯曾惊叹:“天下的唐画,没有成都多。成都的唐画,又集中在大慈寺。”全寺壁画共有8524壁,作者多是唐宋名家,佛教的盛行,让壁画艺术风靡一时,成都的大小寺庙纷纷以精美的壁画作为装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景观。而在成都诸寺中,大慈寺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这里汇聚的壁画数量最多、艺术水准最高,堪称壁画艺术的圣殿。
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孙位,前蜀的李升、诗僧贯休,后蜀黄筌父子等,都曾在大慈寺留下过惊世之作。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他的壁画风格豪放洒脱,线条流畅如“莼菜条”,富有动感与韵律,传说他在大慈寺绘制的壁画,人物衣带飞扬,仿佛能随风飘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孙位的壁画则以奔放不羁的笔触和奇幻的想象着称,其作品充满神秘色彩,将观者带入一个奇幻的艺术世界。
贯休在大慈寺的壁画作品,依然延续了他独特的罗汉绘画风格。画中的罗汉造型夸张奇特,神态各异,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慈眉善目,每一个形象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让人不禁驻足凝视,心生敬畏。黄筌父子则将他们擅长的花鸟画技法融入壁画创作,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色彩绚丽,为大慈寺的壁画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