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千佛岩将摩崖艺术与古栈道文化巧妙融合,1600多龛窟沿着青衣江古航道有序排列,古人行船至此,抬头便能望见岩壁上的佛光,仿佛置身于佛国仙境,真正实现了“步步有佛,舟舟见圣”。当地至今保留着“拜水祈福”的古老习俗,渔民们在出航前,会在千佛岩下的江边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他们摆上丰盛的祭品,点燃香烛,向佛像和江水虔诚叩拜,祈求平安丰收,感恩佛崖的庇佑,保佑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帆风顺。
安岳千佛寨的工匠巧妙利用天然岩寨的弧形结构,将五百罗汉雕刻得错落有致,神态各异。午后的阳光穿过岩缝,在佛像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他们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到春节,附近村民会早早来到千佛寨,举行“抢头香”活动。人们相信,新年第一柱香献给千佛寨的罗汉,便能得到全年的好运,新的一年会充满希望与幸福。
岩壁上的民间史诗与生活百态
巴蜀摩崖不仅有庄严肃穆的宗教造像和雄浑大气的文人题刻,还有许多记录着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印记,承载着巴蜀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一部鲜活的民间史诗。北山石刻的碑文中,详细记载着晚唐节度使韦君靖修建“永昌寨”的经过,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建设,每一个细节都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安岳的工匠题记里,能找到“都料匠赵智凤”这样的名字,这些被史书遗忘的民间艺术家,终于在岩壁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让后人知晓他们为摩崖艺术做出的贡献。
在一些摩崖旁的村落,至今流传着独特的“石匠婚俗”。当石匠完成重要的摩崖雕刻工程后,村里会为其举办隆重的婚礼,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和精湛技艺的认可与祝福。新娘要身着特制的红衣,象征着喜庆与吉祥;头戴象征岩石纹理的头饰,寓意与石匠携手打造美好生活,共同经历岁月的磨砺。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普通百姓的祈愿。南宋妇人李氏为亡夫祈福的刻字,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饱含着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与眷恋,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深情。这些摩崖石刻,记录着巴蜀人民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展现着川人乐观豁达、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与传承之光
夜幕降临,大足宝顶山的“六道轮回图”在灯光的映照下,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巨大的轮盘上,刀山火海、饿鬼畜生等场景栩栩如生,警示着世人因果轮回的法则,让人对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产生深深的敬畏。现代科技的光影与古老的石刻艺术交相辉映,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摩崖石刻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今,巴蜀摩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在这些穿越千年的石刻前驻足、惊叹,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在安岳,当地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摩崖石刻,邀请经验丰富的老石匠讲述雕刻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让孩子们从小就与家乡的文化瑰宝亲密接触,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学者们运用数字化技术,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即使岁月流逝、风雨侵蚀,摩崖石刻的信息也能完整地传承下去;艺术家们从摩崖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种形式的新作品,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川剧演员将摩崖传说改编成精彩的剧目,在各地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蜀摩崖背后的故事;民俗学家深入研究与摩崖相关的风俗习惯,整理成册,让这些古老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代代相传。
站在安岳圆觉洞的最高处,极目远眺,远处连绵的山峦与星罗棋布的摩崖石刻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巴蜀的摩崖,是凝固的艺术,每一尊造像、每一处题刻,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是流动的历史,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是宗教的庄严,传递着信仰的力量;是世俗的烟火,展现着百姓的生活百态;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完美结合。它们不仅是凿刻在岩壁上的图案文字,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也照亮着未来的道路。这些与山水共生、与民俗交融的摩崖石刻,将继续伫立在天地之间,向世人讲述这片土地上的信仰、抗争、诗意与生活,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传承、去创新。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