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接过战报,目光急扫,忽然停在某处:"这'特种兵'是何部队?"
程尚书额头触地:"回陛下,此乃战王秘密组建的新军,装备了一种名为'枪'的新式火器,射程百步,可穿重甲。"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低语。
"陛下,这'枪'究竟是何物?边关传回的军报中多次提及,说是王妃娘娘手持神器,能在百步外取人性命,发出雷霆之声,这才震慑住了匈奴大军。"
这一问,让原本欢腾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手中的战报上,仿佛那薄薄的绢纸承载着天大的秘密。
兵部尚书眉头越皱越紧:"这...战报上只说,匈奴先锋大将率二十万大军压境时,战王妃立于城头,手持一物名曰'枪',只听得一声雷霆巨响,那大将便坠马身亡...匈奴军心大乱,不战自溃。"
"荒谬!"纪明峰一挥袍袖,"百步之外取人性命?这分明是妖术!我大乾以武立国,靠的是堂堂正正的刀剑弓马,岂能——"
"丞相此言差矣。"兵部侍郎突然出列,"下官曾听闻西域有'火器'一说,能喷火发声,莫非这'枪'便是..."
"西域邪术!"纪明峰厉声打断,"李侍郎莫要长他人志气!"
龙椅上的皇帝一直沉默不语,此刻轻轻抬手,满朝喧哗立刻平息。
他目光扫过众臣,最后落在程颐身上:"战王何时回朝?"
"回陛下,十五日后便可抵达京城。"
皇帝微微颔首,指尖轻叩龙椅扶手:"既如此,这'枪'究竟是何物,待战王与战王妃回朝后,自会向朕与诸位爱卿说明。"
他目光深邃,在纪明峰与李文忠之间扫过,"众卿若有疑虑,届时可当面询问。"
纪明峰面色一沉,正要再言,皇帝却已起身:"今日朝会到此为止。程爱卿,命人准备迎接战王凯旋之礼。"
"臣遵旨。"
待皇帝离去后,朝臣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殿,议论声此起彼伏。
"你们说,那'枪'真能百步穿杨?"
"战王妃一介女流,怎会使这等利器?"
"嘘...听说战王妃精通之前就用过..."
纪明峰阴沉着脸快步走向宫门,李文忠小跑着跟上,低声道:"相爷,此事蹊跷啊。若真让战王妃献上这等神器,战王府在朝中地位..."
"闭嘴!"纪明峰狠狠瞪了他一眼,"派人去查,战王妃这一年里都与什么人来往,特别是西域商人!还有,找人混入战王府,务必在面圣前弄清楚那'枪'的底细!"
他从来就不知道云夕有这种东西,以前在丞相府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只是觉得云夕自从不傻后性情大变,从来不知她有这些能力。
"下官明白。"
与此同时,皇宫御书房内,皇帝正与心腹太监总管李德全低声交谈。
"陛下,老奴觉得此事非同小可。"
李德全一边研墨一边道,"若真有此等神器,边关可保百年无忧啊。"
皇帝执笔的手微微一顿:"朕何尝不知?更让朕担心的是..."
他目光渐冷,"战王手握重兵,若再有此等利器..."
李德全连忙跪下:"陛下明鉴,战王殿下忠心耿耿..."
"起来吧。"皇帝轻叹一声,"朕自然信得过皇弟。只是这'枪'一出,朝堂格局怕是要变了。传朕口谕,加强城门巡查,战王回京前,任何与别国有关的商队都严加盘查。"
"老奴这就去办。"
雁门关
雁门关的清晨,薄雾笼罩着这座饱经战火的边塞雄关。
霍廷渊站在城门楼上,玄铁铠甲在朝阳下泛着冷光。他凝视着远方蜿蜒的官道,右手不自觉地抚上腰间佩剑——那里有一道深深的凹痕,是曾经匈奴大将阿史那鲁的弯刀留下的。
"王爷,都准备好了。"
张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霍廷渊转身,看见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人已经披挂整齐,只是胸甲换成了留守将领特有的青铜色。
"五万精兵都安排妥当了?"霍廷渊沉声问道。
张良抱拳:"回王爷,按您的吩咐,两万驻守主城,一万五分布在东西两翼箭楼,还有一万五作为机动部队。粮草足够支撑三个月。"
霍廷渊点点头,目光扫过城墙上来回巡逻的士兵。
两个月前,正是这些面孔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挡住了匈奴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
"告诉弟兄们,"霍廷渊的声音有些沙哑,"明年开春,我会亲自来接他们换防。"
"王爷放心!"张良突然单膝跪地,"只要我张良还有一口气在,绝不让一个敌人跨过雁门关!"
霍廷渊伸手扶起他,两人相视一笑。这是边关将士之间无需多言的承诺。
城楼下,六辆马车已经整齐排列。仆从们正忙着将最后的行李装车,其中几个年轻侍女围着第三辆马车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半夏你别晃来晃去的,我的胭脂盒子都要被你撞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