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位同学提出开笔石的问题,王至诚顺势讲解:“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的四礼之一,儿童启蒙教育、拜师进学时会进行开笔礼。开笔石是进行开笔礼时用来写字的石头。这块开笔石是取自泮桥上的一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儿童用毛笔蘸清水在石面上写下人生中的第一个字,寓意开蒙、破蒙。”
王至诚环视着听众,陡然发现佐藤松本和张景惠来到了听众之中,王至诚先是心头一惊,很快镇静下来,继续讲道:“开笔礼一般包括拜孔子、拜师、朱砂启智、开笔写字等步骤。儿童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意味着从此打破愚昧无知的状态,开始接受读书识字、学习礼仪的教育。”
一个同学好奇地问道:“当年书圣王羲之学习书法时也会进行开笔礼吗?”
王至诚回答:“王羲之信仰道教,但他也提倡儒家的中庸之道。关于他是否有开笔礼,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今天对儒教的忽视,未来可能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甚至让其他国家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王至诚带领大家前往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他希望甩掉佐藤松本和张景惠。然而来到崇圣祠的时候,他们已经提前到达。
崇圣祠环境雅静清幽,尽管是寒冬,但寒梅怒放,给崇圣祠增添了几分典雅的韵味。但佐藤松本和张景惠在场,难免给王至诚增添难以言表的担心。
我这样做,在佐藤松本眼中最多算是找机会拖延时间罢了。我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找到合适的人选。他再一次浏览了一遍听众,继续讲述中东铁路事件:“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中东铁路。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追随南京国民政府的反苏路线,采取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的行动……”
我的妈啊!王至诚心中惊喜,他发现一个人,是他的拜把子兄弟冯庸匆匆来到听众之间,很快来到最前面,喊道:“十万东北军被三万苏军击溃,将近两万人被俘虏。你们还有闲情逸趣聊天啊?”
王至诚装作不认识冯庸,轻声问道:“难道就没有回天之力了吗?”
佐藤松本对身边的张景惠说道:“告诉你们少帅,如果同意把沙俄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切权利无条件转让给日本,并与同文书院合作,我可以向土肥原贤二请示,增兵中方。”
这边的冯庸说:“牧野伸显、近卫文麿已经亲自打电话,但汉卿说,不如把东北大学也让了!或者,你们去地下问一问大帅!”说着递给王至诚一张报纸。
王至诚看着报纸,心中一沉。中东铁路事件最终以苏军胜利告终,东北军在战斗中阵亡3500人,人被俘,其中被俘的军官高达300人。而苏军仅阵亡812人,伤729人,无一战斗人员被俘。
王至诚看过报纸,眼看着佐藤松本在张景惠的陪同下渐渐走远了,心中充满疑惑地问刘春霖:“蒋司令和少帅为何执意要与苏联开战,明明南满铁路还被日本控制,尤其是少帅为何只选择收回苏占中东铁路?”
刘春霖思考片刻,辩证地表述了他对中东事件的看法:“苏联建国七年,刚刚结束了俄国内战,国内元气大伤。蒋、张真的以为苏联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吗?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敌视并制裁苏联。蒋司令以为与苏联开战,美国等国家必定会支持他,但结果却是……”
“朋友们!刘状元的观点颇有道理。”王至诚及时肯定刘春霖的看法,接着继续讲解,“蒋、张错误估算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误判了局势。中东路事件以国军及东北军惨败告终,另一个原因是中苏双方的装备悬殊。东北军‘以东北一隅之力,对抗俄顷国之师’。中苏开战前,蒋司令声称支持东北军,但他忙于与冯玉祥发动蒋冯战争,最终以冯玉祥的失败而结束。蒋司令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出关,协助张学良对抗苏军,导致中方伤亡惨重。”
听众们静静聆听,王至诚继续道:“少帅没有想到,在日俄战争中被日军打败的俄军,竟然会打败东北军。最终,少帅与苏联和平谈判,无条件同意恢复中东路的原状。”
“蒋司令为什么支持少帅去打中东铁路的苏联,而不是与南满铁路的日本人对抗呢?”王至诚提出另一个疑问,“因为苏共和第三国际支持共字号,让少帅打苏军,间接地就是在排共!”他环视全场,语气严肃地说:“不久之后,蒋司令为首的南京国府,为了安抚局势,会嘉奖指挥这场中苏战争的少帅。”
“然而,大家也不能忘记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相继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哈尔滨。连日本也在虎视眈眈,伺机吞并东北的土地。”王至诚的声音逐渐提高,充满了对历史的沉痛感慨。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爱国人士深感忧虑,他们意识到不仅面临着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更有文化的侵蚀,帝国主义列强试图破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庙的建立,正是对外来侵略的有力回应,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