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难以出面。”萧红说,“鲁迅有一个学生,王映霞,刚满20岁,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
天下美女出苏杭,而王映霞更是杭州的第一美人,即使王至诚再矜持,也愿意洗耳恭听。
萧红继续说道:“王映霞最初知道创造社有个郁达夫,在拜读其《沉沦》时,她对文中的大胆描写有些脸红。她根本没想到,几年后在世伯孙百刚先生的寓所里,竟会与郁达夫邂逅,演绎出一阕‘风雨茅庐’的趣话。今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结成了‘富春江上的神仙侣’。”
这一年,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王至诚看着萧红,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不瞒大家,我其实不希望王映霞来东北大学做教授,太年轻了!”
萧红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通过王映霞,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丁玲、庐隐、陆小曼、许广平,甚至连文坛领袖鲁迅先生或许也能请过来。”
王至诚双手一摆:“不可能吧。”
冯庸见萧红沉默,便说道:“你举荐了这么多女教授,都是名花有主的人,况且有的还不是一个主。我们总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去跟她们学这些吧。”
萧红反驳道:“没有结婚的有一个,薛迅。”
“讲讲。”冯庸急不可耐地要求。
萧红开口:“薛迅,原名薛声豫,出生在开封的一个贫民家庭。15岁时成了孤儿,17岁考入北京国立女子大学的化学系,但因无钱缴纳学费,被勒令停课,最终回到开封,在新乡一家面粉厂子弟小学当教员。”
王至诚皱眉:“这样的文凭怎么进东北大学教书?”
“你们都是男爷们,现在怎么反悔了?”萧红调侃道。
“没有!”几人都异口同声。
“东北大学是不是有一个新民小学?”萧红继续追问。
“有!”王至诚回答。
“靖尧是不是在那里教书?”萧红一脸期待。
“不错!”王至诚知道萧红的聪明,但心中却仍有疑虑,忙问:“王映霞多大年纪?”
“比我大一岁。”萧红的眼中闪烁着希望。
王至诚当机立断替张学良做主:“你举荐的几位才女,谁写书,谁能画,多大年龄,婚恋怎样,你让我们长见识了。”
“那我呢?”萧红不甘示弱地问。
“还是回中学吧。”王至诚微笑着说道,“继续多读一些中外名家名着,多走向百姓生活中,多向鲁迅、丁玲、凌淑华等大家请教,多动笔去写,将来一定是民国时代的文学洛神。”
“你——”萧红指着王至诚,愤愤不平,“你不答应我来东北大学?”
王至诚轻松答道:“你的中学离东北大学不远,你随时可以来旁听。如果想业余再学习中国书画,可以找林徽因等,我们大家欢迎你。”
萧红看着王至诚,忽然变得认真:“其实,我这次来还有一个目的,希望加盟王先生的王羲之《兰亭序》研究会。”
“不过书画班而已。”王至诚语气淡然。
“具体做什么?”萧红追问,眼神中透露出热切的期待。
王至诚思索片刻,回答:“加入这个班,我王至诚现在可以答复你。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时候多大?”
萧红自信地说:“或许32-33岁写了前半部分,或46-47岁写了后半部分,或49-51岁写了全部;或者后半部分出自智永之手。”
王至诚微微一笑:“看得出你对《兰亭序》和王羲之有所研究。”说着,萧红从身边的包裹里取出一幅作品:“这是李先生让我转交给你的《兰亭序》。”
王至诚徐徐打开一看,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份清朝大臣那彦成行书临《兰亭序》附许瀚题记的原刻拓片。于是对冯庸说:“冯兄,我想和萧红单独聊一下。”
冯庸看了看二人,找了个理由:“你们聊,我去看看张汉卿。”说完,便跨出了房门。
王至诚望着冯庸离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转头对萧红介绍:“那彦成,章佳氏,字绎堂,号韶九、东甫,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工部侍郎阿必达次子,清朝大臣。”
萧红失望地疑问:“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啊?”
“这里说话不便。”王至诚站起来,“请小姐借步说话。”然后领着萧红进入房中的一个里间,关上了电灯。
在灯光下,王至诚将作品铺在书案上,从书画包里拿出一把尺子,展示着尺寸:“31 x 76厘米,未托裱,落款为清道光10年6月。这是民国拓本。”
萧红问:“假的?”
王至诚说:“看似赝品,但里面的东西却是真的。”说着,他走向灯的开关将其关掉,屋子里瞬间漆黑一片。
萧红紧张地问:“至诚哥,你要干什么?”她以为王至诚把她带进这里欲行男女苟且之事,正要向外走,突然看到书法上的光亮,悄悄走了过去……
王至诚同事看到了李克农经过特殊技法处理过的《兰亭序》:“这才是李先生推荐你来的真实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