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雷阵雨格外频繁。中午的天空刚露出一丝晴光,紧接着便响起轰隆隆的雷声,雨水倾盆而下,仿佛从天而降的洪流。
王至诚冒着如豆的雨点,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门前,心中思绪回溯到1914年深秋的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
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借口对德宣战,青岛成为战争的战场。王至诚的家乡山东兰山县被改为临沂县,沂州中学堂也改名为山东省立五中学校,成为当时鲁南的一颗教育明珠。
王怀兰在这所学校兼职,而王至诚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当年仅13岁的王至诚得知日英将收回学校的教育权,便和洪九、黑七等同学一同请求校长徐鸿策支持学生游行请愿,却遭到了拒绝。
王至诚心中愤怒,和洪九、黑七等同学放弃晚自习,而是冲动地跑到校长办公室,砸了办公室的玻璃、办公桌,毁坏了笔墨纸砚等教学用具。
徐洪策给足了王怀兰的面子,只要王至诚道歉,向全体师生承认错误,可以留在学校继续读书。王怀兰把王至诚、洪九、黑七叫到办公室,当着徐鸿策校长的面,愤怒地喊道:“都跪下!”
洪九、黑七先后跪下了,但王至诚昂着头,反问:“我没有错!为什么要跪下!?”
“那你说说为什么?今天说不出个理由来,你别在爷爷这里丢人!”厉声地说道。
王至诚慷慨激昂地说道:“朗朗乾坤,茫茫中华,我们的学校教育权属于我们,为什么日英要收回?”
徐鸿策生气地拿教鞭拍打着桌子,连声喊:“反了!反了!”
王至诚笑问:“什么反了?校长你糊涂!日本对德宣战,为什么要登陆砸山东龙口、平度、潍县等地,张贴布告,对中国人宣示斩律?”然后王至诚熟练地背诵:妨碍日军一切行动者处斩;切断电源者处斩……
“你们愿意跳井,我管不了!”徐鸿策气冲冲地离开,让王怀兰去处理。
王怀兰说:“徐校长也是为你们好。你想想斩律中的其中一条:每一个村、每一个单位,包括学校,有一人人妨碍日军行动者,所有人尽处斩刑。”
王至诚“嘭”地一声把门关了!次日徐洪策怕王至诚继续下去,给学校带来灾难,让王怀兰自行安排。
王至诚从此被迫辍学,开始了生意的生涯,做起了小货郎。
白天,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借此机会留意收集民间的书画珍品,晚上则在油灯下学习书法。他心中始终怀着对书法的热爱,直到一个秋天的黄昏,他决定启程前往北京,寻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父母。
“乱头发、破字画、旧书本、鸡毛、鸭毛……换冰糖、换胭脂、换花线、洋红、洋绿唻!”王至诚的吆喝声在故宫博物院的门口回荡,伴随着拨浪鼓的声音,吸引来了不少过路人,尤其是小女孩和年轻的妇女们。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清代宫女衣裳的女子出现在他的视线中,王至诚感觉她的气质与众不同。她的白皙皮肤和优雅姿态让王至诚猜测她或许是位千金小姐,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好奇。
“这是从大书法家杨守敬的府上换来的书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我想捐献给故宫。”王至诚微笑着对她说。
女子微微一愣,随即问道:“你的爷爷叫王怀兰?”
“是的。”王至诚点了点头。
“父亲叫王光亭?”
“嗯。”王至诚应道。
“我是你阿菊姐姐,我也收藏了一幅《兰亭序》,可以和你换。”女子说着,便朝故宫博物院走去。
当王至诚跟随她进入故宫,雷声轰鸣,黑云压顶,他的心中既激动又忐忑。此时,故宫内一片漆黑,只有偶尔的闪电照亮四周。随着女子的步伐,王至诚感到一股寒意直逼心头。
在他面前,女子的身影在闪电中一闪而逝,仿佛消失在了夜空中。王至诚慌乱之下,跑进了一个熟悉的屋子,再一次见到了杨守敬。
杨守敬听了王至诚辍学的遭遇时,表情变得严肃,提醒王至诚不要随便进入后寝,特别是在这样的雷雨夜晚。
“这里的宫墙是红色的,雷雨夜的闪电会将电能传导下来,”杨守敬解释道,“如果宫女经过,宫墙就如同摄影机,记录下她们的影像,一旦再次闪电,就会出现幻影。”
王至诚听后更是心惊胆战,但他还是想要探险。杨守敬被他的好奇心打动,最终答应与他一起去看个究竟。
回到后寝的门口,王至诚愣住了,竟然看见多个穿着清代衣裳的宫女正向他走来。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想要逃跑,却被杨守敬拉住。
“不要怕,”杨守敬安慰道,“这里的阴气在雷雨夜最重,别忘了这是1914年的深秋。”
杨守敬接着告诉王至诚有关后寝的秘密:北洋政府正在筹建北京古物陈列所,藏有无数珍贵文物。王至诚听到这些,激动不已,渴望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然而,杨守敬却以“早送东京了”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