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沉的天空即将降下大雨之际,陈赓匆忙前往报刊亭,王至诚则被张景城招呼上车,前往车行。
随着车轮的转动,王至诚突然发现到两辆黄包车紧随其后,张景城对此却显得从容不迫,仿佛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
这时,王至诚的脑海中回响起陈赓的话:“还需从一个黄包车师傅做起。”王至诚心中更想了解那些拉车人的故事,以及黄包车自身的历史。于是他开始观察匆匆而过的街景,思绪飞扬。
黄包车,又被称为人力车,源自1870年的“东洋车”,最初由法商引入,开启了上海的出租人力车业务。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在各地扎根,并因车身顶部的黄漆而被称为黄包车。到了1926-1927年,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人力车的需求激增,许多商人看准时机,纷纷成立人力车公司,推动了黄包车行业的发展。
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中,黄包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底层人们生活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王至诚在车行的路上,心中对未来的期待愈加坚定。
张景城依旧弯着腰,飞跑着脚步,不时地撤下毛巾擦一擦汗水。王至诚的观赏着他拉车的样子,在感受着城市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
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后,王至诚发现他们仍未摆脱身后的追随者,乌云密布,气氛愈发沉重。他不禁问道:“这么多的拉车人,我们为什么非拉车不可啊?”
张景城笑着回应:“能有机会拉车的生意,对于我们底层人来说算是不错了。”他的话语中透着一种无奈,却又带着对生活的接受。
一袋烟的功夫,二人来到人力车夫休息站,那是拉车夫们的落脚之处。
这是一个简陋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墙壁和地面都显得陈旧不堪。王至诚打开一个地锅,发现锅里是捡来的废菜叶煮成的米粥,气味刺鼻,却是车夫们维持生计的主要食物。
正在这时,一位老车夫走了过来,似乎是这里的管理者。他与张景城关系熟络,看到王至诚的打扮,开始揣测他是来拍照的记者,希望王至诚把他们发出去,露露脸面。
王至诚心中酸酸的,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底层人们的艰辛与无奈,而黄包车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王至诚自信地告诉老车夫:“从今天起,我也要和大家一样,拉车!”
老人目光中闪烁着惊讶和欣慰,随后开始介绍骆驼祥子的故事——一位北京人,因家庭变故成为了车夫。骆驼祥子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努力工作,梦想能有一天拥有自己的黄包车,过上更好的生活。
骆驼祥子回忆起自己为了生活而奋斗的决心,令王至诚受到深深的鼓舞。他了解到,拉车的劳动强度极高,几乎没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但为了生计,许多人仍然选择这条路。
王至诚对骆驼祥子的坚韧心生敬佩,明白了黄包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底层人们生存的缩影和希望的象征。
这时,老车夫的女儿柳叶突然出现,她对父亲的健康关心备至。她的出现让王至诚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柳叶向王至诚询问后,得知他的来历与目的,她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写想画,在哪里都能施展才华。丐帮的女帮主,就是一位书画家。”她的话激发了王至诚的信心。王至无论前路多么艰辛,他都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柳叶的家庭背景和对艺术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她的善良与真诚让王至诚倍感温暖。张景城向柳叶介绍王至诚,并提到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代。柳叶调侃道想要见面礼,王至诚虽然有些局促,但答应将来送她一幅《兰亭序》。这种轻松的互动让王至诚的心情稍显愉悦。
柳叶替王至诚从父亲手里租了一辆车,亲手交到王至诚手里,说:“拉不好车的话,只能去丐帮了。”说着留下一个微笑和一个谜底,转身姗姗而去。
王至诚想起张景城拉车的样子,把车架起来走着。他在心中默念,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些底层人们的肩上,但他们始终怀揣希望与梦想,努力向上攀登。这样的经历与故事,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与生命。他不仅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更要为那些和他一样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发声,传递出一种力量与希望。
王至诚回首去找张景城,他已不见踪影了,只有黄包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困惑之际,王至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陌生城市中的孤立感。但他深知,自己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向,面对未来的未知与挑战。
几声雷声响过,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拍打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片泥泞的水洼。难道拉车的梦想就要因为这场雨而打住?王至诚环顾四周,看到其他拉车夫们在雨中依然坚持着,或是遮雨,或是继续工作,脸上的神情虽然疲惫,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对生活的执着与渴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