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风卷着枯叶掠过宫墙,檐角铜铃轻响,仿佛在低语着某种不安。我坐在贵妃殿内,手中握着那半截玉佩,心中思绪翻涌。陈矩……他为何会牵涉其中?若说他是幕后之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可若非如此,又怎会留下这枚刻有“陈”字的玉佩?
小英站在一旁,神色凝重:“娘娘,此事恐怕不简单。”
我缓缓点头,将玉佩放下,目光落在案上的信函上。那封伪造的密信已被我反复比对,每一处破绽都像是一道裂缝,通向更深的阴谋。敌人设局,是想让我自乱阵脚,但他们低估了我。
“我们不能只盯着后宫。”我低声说道,“真正的风暴,恐怕已经在朝堂上酝酿。”
小英微微一怔:“娘娘的意思是……”
“今晚的事只是个开始。”我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那个商贩留下的‘八月十六’,还有那封信中提及的丽嫔、惠嫔,都是幌子。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掩盖更大的动作。”
我回身看向小英:“你去通知小贵子,让他立刻调查最近几日朝堂上的动静。尤其是内阁那边,有没有什么异常的奏折递上来。”
小英应声而去,我则继续思索。朱元璋年事已高,虽仍勤于政务,但近年来对朝中事务的掌控已不如从前。而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一个个心思各异,各怀鬼胎。李善长虽因胡惟庸案被处死,但他昔日的门生故吏仍在朝中盘踞,势力根深蒂固。徐达、常遇春虽为开国功臣,但也难保不会有人借机作乱。
若真如御花园中那人所言——“有人已暗中联络北境将领”,那么这场风波,恐怕远比我想象的更复杂。
不多时,小贵子匆匆赶来,脸上带着一丝焦急:“娘娘,属下刚从锦衣卫那边听来消息——今早内阁收到一封紧急奏折,内容涉及边疆军务,但具体细节被严密封锁,连兵部尚书都被召入宫中议事。”
我心头一震:“哪位大臣呈上的奏折?”
“据说是魏国公徐达亲自递上的。”小贵子压低声音,“但奇怪的是,那奏折的副本并未按规定送入内廷备案。”
我微微皱眉。按制,所有重要奏折皆需抄录副本,交由内侍省存档,以备皇帝查阅。如今竟有例外,说明这份奏折的内容极为敏感,甚至可能涉及某些不便公开之事。
“你能弄到那份副本吗?”我问。
小贵子迟疑片刻:“娘娘,内阁文书房由锦衣卫轮班值守,夜间每小时巡逻一次,想要潜入并不容易。”
我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一个办法:“你去找人调开守卫,就说御膳房失火,需要支援。趁他们慌乱之际,让小英进去取一份副本出来。”
小贵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头:“属下这就去安排。”
待他离开后,我转身走向案前,取出那封伪造的密信,再次细细查看。纸张材质特殊,纹理细腻,隐隐透出一股香气。我心中隐隐有种猜测,却尚未能确定。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
当夜,小英和小贵子悄然行动。按照计划,小贵子先让人散播御膳房起火的消息,果然引得守卫纷纷赶往事发地点。趁着混乱,小英迅速潜入内阁文书房,在堆积如山的奏折中找到了那份副本。
她小心翼翼地将副本藏入袖中,正准备离开,忽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她屏住呼吸,躲进书架后的阴影中,只见一名宦官提着灯笼走进来,四下巡视了一番,似乎没有察觉异样,便转身离去。
待脚步声远去,小英才松了口气,迅速退出文书房,将副本交到了我手中。
我展开副本,仔细阅读,眉头越皱越紧。内容涉及北疆粮草调度,时间标注为洪武十八年,与此前伪造信件中的时间线相呼应。更令人警觉的是,其中一页被墨渍遮盖,隐约可见“魏国公”三个字。
“看来,徐达确实知道些什么。”我低声说道。
小英脸色微变:“娘娘的意思是……魏国公也牵涉其中?”
“未必是参与,但至少知情。”我合上副本,目光沉静,“我们必须弄清楚,当年北疆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贵子在一旁沉声道:“娘娘,要不要属下再去查查兵部的档案?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我点头:“兵部档案库位于皇宫西侧,夜间仅限三品以上官员出入。你去找李淑妃,就说我要查阅旧年赏赐记录,借用她的名义签发通行令。”
小贵子领命而去,我则继续研究那份副本。粮草调度异常……如果真是人为操控,那背后必然牵扯到某位权势人物。而这个人,正在朝堂上蠢蠢欲动。
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场风暴,早已不止于后宫之争。它关乎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而我,必须在这场权力的旋涡中,稳住自己的位置。
翌日清晨,我照例前往御花园散步。秋意渐浓,落叶铺满石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假山后方,一道身影悄然出现,正是徐达的亲信幕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