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大殿外的长廊上,望着远处天际渐亮,心中却毫无轻松之意。昨日朝堂之上,朱元璋已正式命我监管礼部外务司,负责今后一切对外事务。这本是我精心筹谋的结果,可马皇后那一句“她越得意,死得越惨”却让我如芒在背。
小贵子低声禀报:“娘娘,今日早朝,马皇后那边已经放出风声,说您擅自更改国策,意图揽权。”
我冷笑一声:“她倒是不甘心。”
陈矩在一旁道:“娘娘,今日朝会恐怕不会太平。马皇后与李善长等人已有密议,似乎准备联手发难。”
我轻轻点头,整理了下衣袖,迈步走入大殿。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深沉。见我步入殿中,不少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李善长站在左侧前列,神情冷峻;而马皇后虽未亲临,但她的心腹官员已然列阵待战。
朱元璋扫视众人一眼,缓缓开口:“贵妃,你所拟外交方案,今日可要详述?”
我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回陛下,臣妾愿将方案呈上,并请诸位大人共议。”
话音刚落,李善长便出列道:“贵妃此言差矣。外交乃国家大事,岂能由妇人之手定夺?更何况,贵妃所提之策,多有违祖制,恐引祸端。”
我淡然一笑:“李尚书此言差矣。祖制并非铁律,若一味守旧,何以应变?如今安南虽已谢罪,但边境仍不安宁,外邦虎视眈眈,若无良策应对,只怕将来祸患更甚。”
李善长冷哼一声:“你说的轻巧。你可知夷情风俗?是否通晓其语言礼仪?贸然施行新策,岂非贻笑大方?”
我直视他,语气不卑不亢:“李尚书,我虽不通夷语,但我知人心。各国之间,利益为先,礼仪不过是表象。昔日汉唐之时,皆有使节出访蛮夷之地,靠的不是语言相通,而是机变之才与坚定意志。若一味拘泥于礼法,恐怕连一纸文书都难以送出。”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几位开明大臣微微颔首,显然对我所说颇为认同。
李善长面色微变,却仍未退让:“你这是诡辩!若真如此,为何历代皆设鸿胪寺、译馆?难道那些都是摆设?”
我从容答道:“鸿胪寺自然重要,但若只知翻译字句,不懂揣摩对方意图,那便是死守书卷,毫无用处。真正成功的外交,是能从言语之外看出敌友,从举止之中判断虚实。这才是真正的‘通夷情’。”
此时,一名老臣站出来打圆场:“贵妃所言亦有道理,但毕竟此事关乎社稷,还需谨慎行事。”
我顺势说道:“正因事关重大,才需灵活应对。若按旧例,派遣使团前需层层审批,耗费数月,届时战机早已错过。若采用新策,设立外务司,统筹调度,既能迅速反应,又能避免内部掣肘。”
朱元璋听完,眉头微皱,似在思索。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悄然走到他身边,低声说了几句。朱元璋神色一动,随即望向我,目光变得复杂起来。
我知道,那是马皇后暗中递来的消息,意在动摇朱元璋对我的信任。
果然,片刻后,朱元璋沉声道:“贵妃,朕知你用心良苦,但此事干系太大,若处置不当,恐惹天下非议。”
我上前一步,语气坚定:“陛下,若因臣妾身份而弃良策,那才是真正的非议。臣妾所求,唯大明江山永固、万民安康。若陛下信不过臣妾,不妨派人查验外务司运作,若有半点失误,臣妾甘愿受罚。”
此言一出,殿内陷入短暂沉默。
李善长脸色阴沉,与身旁几名保守派大臣交换眼神,显然不愿就此罢休。
这时,刘伯温突然开口:“陛下,贵妃所言确有可取之处。当前局势变幻莫测,若无灵活应对之策,恐难御外侮。依臣之见,不妨试行外务司制度,若成效不佳,再作调整也不迟。”
此言一出,几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纷纷附议。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终拍案而起:“好!朕准你所奏。自即日起,礼部外务司正式设立,由贵妃亲自监管。若有异议者,可另行上奏,不得当朝喧哗!”
李善长脸色铁青,却不敢再言。
我躬身谢恩,眼角余光瞥见李善长与马皇后心腹官员交头接耳,显然另有打算。
朝会散去后,我走出大殿,迎面吹来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小贵子低声问道:“娘娘,接下来怎么办?”
我淡淡一笑:“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既然他们想斗,那就陪他们玩到底。”
回到寝宫,我立刻召见陈矩与小贵子,将手中掌握的情报重新梳理一遍。
“李善长最近频繁出入东宫,与马皇后密谈多次。”陈矩低声汇报,“奴才怀疑,他们在策划下一步动作。”
我点点头:“看来,他们是想借外务司初立之际,制造混乱,让我失信于皇上。”
小贵子急切道:“娘娘,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缓缓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轻声道:“既然他们想看我出丑,那就让他们好好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