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晨露挂在梨树叶尖,折射着朝阳的光辉。王轱辘坐在轮椅上,看着沈雅琴小心翼翼地将刚摘下的嫩梨放进竹篮里。这些早熟品种的梨子个头不大,却已经散发出清甜的香气。
"今年这茬梨比往年早半个月。"沈雅琴擦了擦额头的汗,"听技术员说,是新品种的特性。"
王轱辘拿起一个梨子在手里掂了掂:"皮薄肉嫩,适合鲜食。让梨叶联系下超市,搞个早熟梨推介活动。"
沈雅琴笑着点头:"你呀,说是退居二线,心思全在合作社上。"她推起轮椅,"走吧,回去吃早饭,梨生说今天基金会要开第一次理事会。"
院门口,李大勇正蹲在那儿抽烟,见两人回来连忙站起身:"老王,雅琴姐,我正等着呢。"
"大清早的,什么事这么急?"沈雅琴把梨篮递给李大勇拿着。
李大勇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县里刚下的文件,要把咱们村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扶持!"
王轱辘并不意外:"这是好事,但别太当回事。政策扶持只是一时,关键还得靠自己。"
"哎呀,你听我说完嘛。"李大勇急得直搓手,"文件里特别提到,要以咱们合作社为核心,打造'梨产业文化园',投资这个数呢!"他伸出五根手指比划着。
沈雅琴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那得搞多大阵仗?"
"先去吃饭,边吃边说。"王轱辘摇着轮椅往屋里走,"梨生知道这事吗?"
李大勇跟在后面:"知道,昨晚县里先给他通的电话。他连夜做了个初步方案,说今天基金会开会要讨论。"
早餐桌上,梨生详细解释了县里的规划。原来,县里看中了青山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打算以这里为样板,整合周边五个村的资源,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爸,这事您得把关。"梨生把规划图摊在桌上,"县里希望您担任总顾问。"
王轱辘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着图纸:"规模不小啊。梨园要扩大到五百亩,加工区要新建标准化厂房,还要搞什么文化展览馆?"
"不只是展览馆。"梨生指着图纸一角,"这里是研学基地,那边是民宿集群,还有电商直播中心。县里的意思是,要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示范项目。"
沈雅琴端来刚煮好的小米粥:"先吃饭,粥要凉了。"
王轱辘一边喝粥一边思考:"想法是好的,但摊子铺太大容易出问题。我的意见是分步走,先夯实基础,再图发展。"
梨生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第一步先把核心区建好,其他的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进。"
饭后,基金会的理事们陆续到来。除了梨生、梨叶和菌生,还有老支书、李大勇和县里派来的两位专家。第一次理事会开得热火朝天,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配合县里的规划开展工作。
"我建议基金会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梨叶翻着笔记本,"产业园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
老支书敲了敲拐杖:"文化这块不能丢。咱们青山村的梨膏糖制作技艺,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里来的专家补充道:"还要注重品牌建设。'青山梨'要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
王轱辘大多时候静静听着,只在关键处提几点建议。会议结束时,基金会确定了首批三个项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传统技艺保护工程和农产品品牌推广基金。
散会后,王轱辘让沈雅琴推他去工地看看。物流园的地基已经打好,工人们正在浇筑混凝土。梨生说的没错,工程进度确实很快。
"理事长,您来了!"项目经理小跑过来,"按照这个速度,九月底就能完工。"
王轱辘看了看工程图纸:"质量把关要严,这是百年大计。"
"您放心,我们用的全是达标材料。"项目经理指着远处的检测员,"县质检站的人天天盯着呢。"
回家的路上,王轱辘遇到了放学回来的王青山和王思远。两个孩子像欢快的小鸟,围着太爷爷的轮椅叽叽喳喳。
"爷爷,今天我们班去参观了合作社!"王青山兴奋地说,"我还帮工人叔叔贴了标签呢!"
王思远也不甘示弱:"我尝了新出的梨汁,可好喝了!老师说那是我们青山村的特产!"
王轱辘慈爱地摸摸两个孩子的头:"等你们长大了,合作社就交给你们了。"
"我要当科学家,发明更好的梨树!"王青山大声宣布。
王思远想了想:"我要当画家,把咱们村的梨园画下来,让全世界都看到!"
沈雅琴被逗笑了:"好好好,咱们青山村的孩子,个个有出息!"
晚饭时,梨生说起一个意外的消息:"爸,刚接到通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要来拍专题片,重点报道咱们的乡村振兴实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