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去,青山村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忙碌。正月初八的清晨,王轱辘坐在轮椅上,看着沈雅琴小心翼翼地将李青的遗像擦拭干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照片上,那个温婉的女子仿佛正对着他们微笑。
"七年了。"王轱辘轻声说,"要是李青能看到现在的合作社,该多好啊。"
沈雅琴的手指在相框上停顿了一下:"她看得到的。你王轱辘做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
院子里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王青山和王思远正在雪地里追逐玩耍。梨生和艾米丽在厨房准备早餐,飘来阵阵粥香。这样平凡而温馨的早晨,却让王轱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绪。
合作社的开工仪式定在上午九点。沈雅琴给王轱辘系上那条李青生前给他买的藏青色围巾,又仔细整理了衣领。
"今天风大,别着凉了。"沈雅琴推着轮椅往外走,"梨生说省电视台的人要来采访开工仪式,你可别紧张。"
王轱辘笑了笑:"我什么场面没见过,还怕几个记者?"
合作社的大院里已经挤满了人。见到老理事长来了,社员们自动让开一条路。梨生正在调试音响设备,见父亲和姥姥来了,连忙迎上来。
"爸,姥姥,省台记者马上就到。待会儿您得上台讲几句,简单说说今年的规划就行。"
王轱辘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村支书、李大勇、张会计...这些老伙计们都已经两鬓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更让他欣慰的是,人群中多了许多年轻面孔,那是合作社的新生力量。
开工仪式进行得很顺利。王轱辘简短有力的讲话赢得了阵阵掌声,省台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当记者问及合作社成功的秘诀时,王轱辘的回答出人意料。
"要说秘诀,就是不忘初心。"他看向远方,声音有些低沉,"七年前,我妻子李青病重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里的乡亲们。她拉着我的手说,要是能把合作社发扬光大,让大家一起致富该多好..."
现场安静下来,连摄像师都放下了机器。王轱辘继续道:"后来她走了,我拖着这条残腿,合作社办成了如今的规模。开始只是想完成她的心愿,没想到越做越大,成了今天这样。"
梨叶站在人群前排,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她从未听父亲这样动情地讲述过创办合作社的初衷。
仪式结束后,合作社恢复了往日的忙碌。王轱辘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梨生和梨叶处理各项事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两个孩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傍晚回到家,沈雅琴发现王轱辘格外沉默。她沏了壶热茶,坐在王轱辘身边:"累了吧?今天说了那么多话。"
王轱辘摇摇头,突然说:"雅琴,我想跟孩子们好好谈谈。"
晚饭后,王轱辘让梨生、梨叶和菌生都留了下来。沈雅琴知道他有话要说,便带着两个孩子去院子里玩耍,把客厅留给了他们。
"今天在合作社,我说了一些心里话。"王轱辘看着三个孩子,"但还有些事,想跟你们单独说说。"
梨生和梨叶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子。菌生也放下手中的茶杯,专注地看向岳父。
"你们都知道,合作社是我一手创办的。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它对我意味着什么。"王轱辘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它不仅仅是一份产业,更是我对你们母亲的承诺,对青山村乡亲们的责任,是我生命的延续。"
梨叶的眼圈又红了:"爸,我们明白..."
"听我说完。"王轱辘摆摆手,"这些年来,我拼命把合作社做大,就是想证明,即使是个残废,也能活出个人样来。我想让天上的李青看到,她没看错人。"
梨生低下头,喉结上下滚动。他从未听父亲这样剖白过心迹。
"现在你们接手了合作社,我很放心。但有一点,你们必须记住。"王轱辘的目光从三个孩子脸上一一扫过,"无论将来发展到什么规模,都不能忘了根本。合作社的初心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不是只顾着自己发财。"
菌生重重点头:"爸,您放心。我和梨叶经常讨论这个,我们计划明年把周边五个村都纳入合作体系,让更多人受益。"
王轱辘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还有,你们母亲留下的梨膏糖配方,是咱们的传家宝。不管以后开发多少新产品,传统工艺不能丢,那个味道不能变。"
梨叶擦掉眼泪,坚定地说:"爸,我们一定把妈妈的配方传承下去。我已经在整理完整的工艺记录了,将来要传给青山和思远他们。"
夜深了,孩子们都回房休息了。王轱辘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沈雅琴拿着件厚外套走出来,轻轻披在他肩上。
"跟孩子们谈得怎么样?"她在旁边的藤椅上坐下。
王轱辘长舒一口气:"都说开了,心里踏实多了。这些年,我总怕他们不理解合作社对我的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