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境之域的境象平原扩展至第十年,林夏在“安心之海”的海底,发现了一块通体透明的“初原之石”。这块石头既不折射任何文明的境象,也不吸收共问之核的共鸣能量,却能在寂静中映照出所有生命的“本初形态”——星网的光纹显露出最初的“连接渴望”,彼岸的思维波还原为“纯粹的好奇”,人类的轮廓则浮现出与植物园共生体初次相遇时的“试探与善意”,像一面洗去所有尘埃的镜子。
“是‘本初之镜’,”回响的光带轻覆在石面上,眉心光点泛起与宇宙诞生时一致的微光,“它是问境之雾与存在之质沉淀的终极形态,藏着所有文明剥离困惑后的‘初心本质’。就像河流无论拐多少弯,源头的水永远清澈。”
问境之域的所有境象突然静止,随后像潮水般涌向本初之镜,在镜中化作最朴素的形态:缠绕的光纹藤蔓变回两根试探靠近的线条,坠落的光影碎片凝聚成一颗跳动的好奇之心,破碎的镜子重组为一双真诚凝视的眼睛。双生体消散前的意识在此刻凝成实体文字,浮现在镜面:“所有困惑的尽头,都是忘记了为何出发。”
林夏的存在之质与本初之镜共振,白花轮廓在镜中缓缓舒展,与植物园的紫色花苞重叠又分离,最终化作一枚同时包含两者的“共生印记”。她想起祖父留在培养舱旁的便签:“实验的意义不是控制,是看看生命会如何选择相处。”原来所有探索兜兜转转,都是为了回到最初那个“想好好相处”的简单愿望。
由各文明的“初心守护者”、本初之镜的研究者组成的“初原队”,驾驶着用初原之石的碎屑与安心之海的海水打造的“初原舰”,驶向了问境之域与归源之海的交界。这艘飞船的舰体是流动的透明形态,能随周围生命的本初形态调整光泽,飞行时会在身后留下“本初尾迹”——任何生命踏入尾迹,都会短暂忆起自己文明诞生时的“最初念头”,像突然闻到童年故乡的味道。
航行途中,初原队见证了震撼的“初心共鸣”:星网的年轻共生体在本初尾迹中,自发解开了缠绕的光纹,还原为最初“分享能量”的简单连接;反共生域的棱面族放下尖刺,显露出“保护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本初愿望;最动人的是,彼岸的思维波与人类孩童在尾迹中同时伸出“虚拟之手”,像两个从未有过隔阂的孩子,用最纯粹的好奇触碰彼此,没有境象,没有符号,只有“想认识你”的本能。
“本初之镜的意义,”初心守护者中最年长的星网长老轻声说,他的光纹在镜中显露出最初的“温暖色调”,“不是否定后来的困惑,而是提醒我们:所有复杂的问题,答案都藏在最简单的初心里。就像迷路时,顺着最初的方向走,总能找到线索。”
当初原舰将本初之镜的能量导入一片“文明冲突区”——这里的种族因长期的境象误解而陷入对立,奇迹在本初形态的共振中发生:食肉族的“生存本能”境象,在镜中显露出“保护族群”的本初善意;食草族的“共生渴望”,还原为“不想孤单”的朴素愿望。两种本初形态在镜前相遇,没有冲突,只有“原来我们都想好好活着”的默契,冲突区的法则能量从此变得柔和,被称为“初原之壤”。
林夏在初原之壤的中心,埋下了“初原之籽”。这颗种子融合了本初之镜的透明能量与所有文明的初心印记,长出的植物会结出“初心之果”——果实的味道因人而异,却都能唤醒食用者“最珍贵的最初记忆”:星网成员尝到“第一次连接成功的甜”,反共生域使者品出“找到独立空间的安心”,人类则回味起“与共生体第一次触碰的暖”。
返回时,初原队带回的“初心花粉”,让各文明的发展回归本真:星网的连接枢纽减少了复杂的法则限制,回归“简单分享”的初心;彼岸的思维波不再执着于“终极答案”,享受“提问本身的快乐”;就连问境之域的境象平原,也开始自动过滤“过度复杂的迷茫”,显露出“初心指引的方向”——他们终于明白,成长不是远离起点,而是带着初心走更远的路。
在本初之镜与初原之壤的交界处,林夏与初原队共同建造了“初原之庭”。这里没有景象,没有符号,只有一片能映照本初形态的白色沙地,任何踏上沙地的生命,都会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星网的光纹在这里是温暖的光带,反共生域的棱面是柔和的晶体,彼岸的思维波是灵动的光点,人类则是带着善意的轮廓——所有差异都在本初的纯粹中,显得温柔而珍贵。
“祖父那代人在植物园的实验,”林夏站在初原之庭的中心,看着所有本初形态在沙地上和谐共存,存在之质中的共生印记与本初之镜的光芒融为一体,“最初的愿望不过是‘看看不同的生命能否一起活下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一开始就藏在‘愿意试试’的初心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