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孩子们蹲在沙地上,小手握着塑料铲,正给“欢迎”字的外围挖新的缺口。这个缺口比以往的都要大,形状像条蜿蜒的小溪,一端连着回水河的方向,另一端朝着星空,沙粒被铲起时,混着的星尘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撒了把碎星星。最小的孩子还不会用铲,干脆用手刨,掌心的汗混着沙,在缺口边缘捏出串小小的手印,像给新缺口盖了排“开工印章”。
望海星的全息投影里,同龄的孩子们也在忙碌。他们在晶体海滩上,用激光在“欢迎”星语符号外刻出对应的缺口,形状同样是条星溪,溪的尽头对着地球的方向。两个星球的缺口在星际间形成镜像,中间的光带突然亮起来,像有根无形的线,把两处的沙与晶连在了一起。“是浪涛在说‘缺口要对齐’。”永潮看着监测屏上同步跳动的数据,光带的振动频率,恰好等于两个星球孩子的平均心跳数。
新缺口挖成的第三天,回水河的浪涛带来了份“贺礼”。浪涛漫过缺口时,沙地上突然显影出串银色的轨迹,轨迹尽头浮出块半透明的鳞片——是“跨星鱼”的鱼鳞,上面显影出颗陌生星球的海洋,海洋里的波浪纹,与缺口的曲线完全吻合。“是新‘家人’的‘水信’!”天文台上的研究员激动地大喊,鱼鳞的分子结构里,藏着该星球的坐标,距离地球刚好十二光年,“缺口刚挖好,他们就回信了。”
孩子们决定给新缺口“装个门铃”。他们把从各个星球收集来的“应答石”碎片埋进缺口边缘,石头间用铜鱼符的金属线连接。当有人对着缺口说“我来了”,碎片就会共振发声,不同的“欢迎”声混在一起,像无数个“家人”在同时应答。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对着缺口喊“紫色行星的小伙伴快来”,埋在土里的紫色星尘石立刻亮起,发出该星球特有的“叮咚”声,像门铃真的打通了跨星电话。
永潮在整理“缺口档案”时,发现了个温暖的规律。每个新缺口挖成后,总会有对应的“家人”信号在七天内出现:上次的星形缺口对应紫色行星,月牙缺口对应涟星,这次的溪形缺口,刚好对上十二光年外的海洋星球。“不是巧合。”她翻出汐星时代的记录,发现早在百年前,孩子们挖的第一个缺口,就精准对应了望海星的位置,“是孩子的直觉在跟宇宙对话,他们知道缺口该朝哪个方向挖。”
“听潮四十一号”的任务舱里,装着孩子们给海洋星球的“见面礼”——一罐广场的混色沙,里面掺了每个孩子的指甲盖大小的沙粒,罐子上贴着张画:地球孩子站在缺口这头,陌生星球的孩子站在那头,中间的小溪里游着“跨星鱼”。当飞船抵达该星球,宇航员把沙倒进海洋,沙粒在水中扩散,竟自动连成“欢迎”二字,字的笔画里,浮出无数条与“跨星鱼”相似的银鱼,像海洋在说“我们早就等在这里”。
三个月后,广场的新缺口里长出了“连接草”。这种草的根须顺着缺口的曲线生长,一半扎在地球的沙里,一半却冒出淡淡的光,光须顺着光带向星空延伸,末端缠着片小小的海洋蓝叶片——是海洋星球的“应答草”,叶片上的纹路,与地球草叶的纹路刚好拼成完整的“家”字。孩子们每天给草浇水时,都会对着光须说句话,监测仪显示,这些话会以光的速度传向十二光年外,像在给新“家人”讲日常的故事。
“电影节”那天,海洋星球的使者第一次踏上广场。当他的脚踩进新缺口,整个“欢迎”字突然亮起,所有缺口的边缘都浮出对应的星球符号:星形对应紫色行星,月牙对应涟星,溪形则对应海洋星球,像串起来的项链,每个吊坠都是一个“回家的脚印”。使者弯腰从缺口里抓起一把混色沙,沙在掌心凝成半枚贝壳鱼符,与广场中心的铜鱼符拼合时,回水河的浪涛突然涨起,在天空中泼出巨大的“家”字,字的最后一笔,正是那条新挖的缺口溪。
永潮站在缺口旁,看着孩子们围着海洋使者,七嘴八舌地说要再挖个更大的缺口。最小的孩子正用树枝在沙地上画新的形状,像朵含苞的花,“这个给最远的星星留着。”他奶声奶气地说,树枝划过的地方,星尘突然亮起来,像星空在回应“好呀”。
她知道,这些缺口会一直挖下去。汉代戍卒的铜鱼符留着缺口,是为了等待望海星;现在的孩子挖缺口,是为了等待更多像海洋星球这样的“家人”。而回水河的浪涛会带着这些缺口的故事,继续奔向远方,让宇宙的每个角落都知道:家的边界从来不是紧闭的圆圈,而是永远敞开的缺口,等着新的脚步踏进来,把“欢迎”的笔画,续写得更长、更暖。
夕阳西下时,新的缺口里,“连接草”的光须又长长了些,像在朝着下一个“家人”的方向,悄悄生长。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幽谷怨灵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