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寒吐病症,多是由于小儿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或者乳母在风口处乘凉,致使寒邪进入乳汁,小儿饮用后就形成了冷吐之症。症状表现为早上吃的东西傍晚就吐出来,乳食没有消化,吐出物既不臭也不酸,小儿四肢冰凉,面色与嘴唇呈现白色。治疗应着重温中定吐,若胃寒症状较轻,用姜橘散治疗;若胃寒严重,则用丁萸理中汤治疗。
姜橘散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温热的枣汤调和后服用。
理中汤(其方剂在 “不乳” 相关内容中,原方基础上加入丁香、吴茱萸来应用)。
热吐
食物吃进去就呕吐,这是因为胃中有热。患儿会口渴,喜欢喝冷水,呕吐出酸涎,身体发热,嘴唇发红,小便颜色赤黄。这种情况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可以痊愈。
【注释】热吐这种病症,可能是由于小儿过量食用油炸、烧烤类食物,也可能是因为乳母过多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使得热邪积聚在小儿胃中,从而导致吃进去的食物马上呕吐出来。同时伴有口渴想喝冷水,呕吐酸涎,身体发热,嘴唇发红,小便呈现赤色等症状。治疗应该以清热为主要原则,用加味温胆汤来进行治疗。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麦冬(去心) 枳实(麸炒) 生甘草 竹茹 黄连(姜炒)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将其与其他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热吐须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良,麦冬枳实生甘草,竹茹黄连水煎尝。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