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天麻 半夏(姜制) 橘红 全蝎(去毒) 僵蚕(炒) 甘草(炙) 木香 仓米 胆南星
以生姜作为药引,加入适量的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气虚夹痰醒脾治,参术天麻白茯苓,橘半全蝎僵蚕草,木香仓米胆南星。
缓肝理脾汤
广桂枝 人参 白茯苓 白芍药(炒) 白术(土炒) 陈皮 山药(炒) 扁豆(炒,研) 甘草(炙)
以煨姜和大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肝旺脾虚缓肝汤,桂枝参苓芍术良,陈皮山药扁豆草,煎服之时入枣姜。
夹热夹痰慢惊
慢惊风若夹有热邪或痰邪,会出现身体发热、内心烦躁、口中流涎的症状。这种情况适宜用清心涤痰的方法治疗,可选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煎。
【注释】慢惊风这一病症,原本没有热证可说,但因脾虚会导致虚热内生,所以会出现痰涎向上泛涌,咽喉部位气息粗重,身体发热、内心烦躁的症状,这就是所说的虚证夹有痰热。对于痰热同时存在的情况,用清心涤痰汤来治疗。若是脾虚肝旺且痰邪强盛的,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子君汤来治疗。
清心涤痰汤(方剂可查看急惊后调理法相关内容)。
青州白丸子
生川乌(五钱,去皮脐) 生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生) 白附子(二两,生)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装入生绢袋内,使用井水荡出药粉,若一次未荡尽就继续,直至药粉全部荡出为止。将荡出的药粉放置在瓷盆内,白天日晒、夜晚露置。每天早上撇去旧水,另外用新水搅拌。春季如此操作五天,夏季三天,秋季七天,冬季十天。之后去掉水并晒干,再研磨成极细粉末。接着用糯米粉煎成稀粥,取上层清液,与药末一起制成绿豆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汤送服。
柴芍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陈皮 半夏(姜制) 甘草(炙) 柴胡 白芍(炒) 钓藤钩
以生姜和大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脾虚木旺风痰盛,四君人参术草苓,痰盛陈半因加入,肝风更用柴芍藤。
慢脾风
慢脾风的病机是肝强脾弱,肺气也虚弱,肺金失去对肝木的制约,肝木亢盛而生风。常因长期的呕吐、泄泻损伤脾胃,出现闭目摇头,面唇发青,额头出汗、昏睡,身体四肢发冷,舌头短缩、声音嘶哑,呕吐出清稀液体等症状。治疗应以温中补脾为主,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固真汤、理中汤等。
【注释】慢脾风这一病症,大多是由于长期呕吐、泄泻,致使脾气严重受损,从而导致脾土虚弱无法滋养肺金,肺金虚弱不能克制肝木,肝木因此强盛,专门克制脾土,所以称作脾风。患儿出现闭口摇头,面唇颜色青黯,额头出汗、昏睡,四肢冰冷,舌头短缩、声音嘶哑,频繁呕吐清水的症状,这是纯粹的阴盛阳衰之症。此时,祛风却无外风可祛,治惊也无外惊可疗,只适宜大力补脾土,生发胃气、回阳救逆为主。因吐泻导致阳气虚脱的,用温中补脾汤治疗;大病之后形成慢脾风的,用固真汤治疗;若出现四肢冰冷的,在理中汤基础上加附子治疗。
温中补脾汤
人参 黄芪(蜜炙) 白术(土炒) 干姜 陈皮 半夏(姜制) 附子(制) 茯苓 砂仁 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炙) 丁香
以煨姜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慢脾温中补脾汤,参芪白术共干姜,陈半附苓缩砂桂,白芍甘草共丁香。
固真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白茯苓 山药(炒) 黄芪(蜜炙) 甘草(湿纸裹煨透) 附子(去皮脐,汤泡浸)
以生姜和大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固真汤治慢脾风,人参白术桂茯苓,山药黄芪煨甘草,附子浸泡最宜精。
理中汤(该方剂可查阅“不乳”相关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