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员工反馈汇总表。窗外的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在厂区的地面上,泛起一层金黄的光晕。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已经快六点。厂里下班铃还没响,但三号生产线那边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往出口走。
“小张呢?”他转身问了句。
“在打印室!”门外传来回应,是质检组的小姑娘,“他说要赶在下班前把匿名调查结果贴出来。”
刘好仃点了点头,顺手拿起桌上的签字笔,在汇总表最后一页划了个圈——那里写着一个让他有点在意的数据:超过七成的员工勾选了“希望有更多交流机会”。
他想起昨天晚上和王师傅的一段对话。
“现在的年轻人啊,干活利索,话少。”王师傅抽着烟,眼神有点飘,“不像我们那会儿,一到饭点就围一圈吹牛。”
“他们不是不爱说话,”刘好仃笑了笑,“是不知道怎么说。”
王师傅吐了个烟圈:“那你打算怎么让他们开口?”
这个问题,他今天就要试着回答。
—
会议室里,灯才刚打开,几个主管已经坐好了。
“这次会议不讲数据,只聊人。”刘好仃开门见山,“大家都是老熟人,也不绕弯子。成本控制做得不错,但最近协作效率有点下滑,你们有没有感觉?”
王师傅没抽烟,只是捏着打火机转来转去:“我手下几个小伙子,干完活就躲休息区刷手机,连水都不一起喝。”
“这不是个例。”刘好仃翻开调查表,“匿名问卷显示,很多人觉得现在工作节奏快了,但沟通少了。比如三线换班时交接不清,导致重复检查;再比如新工艺上线后,培训跟不上,操作失误率反而上升。”
“可这些事本来就不该出错。”有个主管皱眉,“流程都写清楚了。”
“流程写得再明白,人心不齐也白搭。”刘好仃语气平静,“咱们不是机器,是人。人和人之间没点信任、没点默契,再好的制度也会打折。”
气氛沉默了几秒。
“那你说怎么办?”另一个主管问。
“先从一次轻松的聚会开始。”刘好仃说,“不是那种团建拓展,就是一顿饭,大家聊聊,谁爱说什么都行。哪怕抱怨两句也好过憋着。”
“这……会不会太形式主义?”有人质疑。
“你试试看就知道了。”刘好仃笑了,“要是效果不好,下次就不搞了。但如果有效,咱们就把它变成常态。”
王师傅忽然开口:“其实吧,我也觉得,吃饭最能拉近关系。以前我们车间每月聚一次,吃顿炒粉,啥矛盾都解决了。”
众人笑起来。
—
当天下午,公告栏前又围了一圈人。
“这是啥?”有人指着一张新贴的倡议书。
“好像是关于团队沟通的。”旁边的人念道,“标题是‘让心与心靠得更近’。”
“哟,还挺文艺。”
“往下看,还有内容。”
倡议书正文是手写体,字体不算漂亮,但很亲切:
各位兄弟姐妹:
这几个月,我们一起努力,把成本降下来了,质量提上去了。大家都辛苦了。
但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越来越能干,却越来越不常说话了。
所以,我们想做点改变。
接下来,我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方式,让大家多交流、多分享。
比如,每周五中午,我们会安排一次“午餐分享会”,大家可以自愿参加,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工作、生活,或者随便扯淡。
再比如,我们会在车间一角设立“团队心声角”,大家有什么想法、建议,可以写在便利贴上贴出来,也可以直接找我聊。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愿点滴温暖。
刘好仃 敬上
“哎哟,没想到刘哥还这么会写。”有人感叹。
“这话说得,挺暖的。”一个小姑娘笑着说,“不像那些冷冰冰的通知。”
“不过那个‘心声角’在哪啊?”有人问。
“谁知道,反正肯定不是在厕所墙上。”大家哄笑起来。
—
第二天早上,刘好仃走进车间,发现有几个工人正围在角落里看什么。
走近一看,是一块临时摆出来的木板,上面贴着几张便利贴。
“昨天差点撞车,提醒叉车司机注意减速。”
“三号设备噪音变大了,是不是该润滑了?”
“食堂今天的豆腐太咸了,能不能少放点盐?”
刘好仃看着笑了。
他掏出一支笔,在空白处写下:“明天中午12点,三号休息区,第一次午餐分享会,欢迎各位捧场。”
然后转身对身边的小赵说:“你帮我盯一下这个板子,每天收工前看看有没有新留言。”
小赵点头:“行!”
—
中午十二点,三号休息区。
几张拼起来的长桌上摆着几盒快餐,还有一些饮料。
陆续有人过来坐下,有老员工,也有年轻工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