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握着一支写得差不多的马克笔。天还没完全亮透,厂区的灯还亮着,像是在催促他赶紧开工。他深吸一口气,把夹在腋下的流程图册子拍了拍,大步走了进去。
第一站是熔炉区。
“这地方比火锅店还热。”他一边擦汗一边嘀咕,“锅里煮的是牛油,咱们这儿煮的是玻璃液。”
几个操作工笑出声来,气氛轻松了些。刘好仃知道,要推动流程优化,首先得让大家愿意配合。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训人的领导,而是喜欢边干活边聊天,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打开话题。
“你们每天在这儿待多久?”他问一个正盯着仪表盘的技工。
“八小时起步,夏天多两小时。”
“那可真是铁打的熔炉流水线。”刘好仃笑着点头,掏出本子记录下时间安排,“我看你们这里温度高、节奏紧,能不能调整一下轮岗时间?”
没人说话,但眼神里带着点犹豫。
“我不是来改规矩的,我是来找问题的。”刘好仃笑了笑,“谁先说?匿名也行。”
第二天,意见箱里多了几张纸条。其中一张背面画了个简陋的流程图,写着:“B线三号机台,熔炉温控不稳定,影响后续成型效率。”
刘好仃拿着这张纸条,直接去了现场。他蹲在机器旁观察了一整天,发现每次升温到1500度后,温度总会波动个五六十度,导致玻璃液粘稠度不一致,影响后面冷却定型。
“这不是设备老化的问题,是温控系统设置不合理。”他边说边掏出手机拍照,回头对小王说,“你去查一下这个机台的历史维修记录,看看有没有人动过温控模块。”
小王点点头,转身跑了。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带着团队把整个生产线走了一遍,从熔炼、成型、切割到冷却、质检、打包,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记录。他还特意安排了几位文员统一格式整理数据,避免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吵起来。
会议室里,大家围坐一圈,面前摆着一堆图表和流程图。
“现在我们手上有一堆数据。”刘好仃指着投影幕布,“哪个环节拖慢了整体进度?投票决定,每人三个票。”
讨论激烈,但最终锁定了三个关键瓶颈:冷却定型、质检流转、搬运等待。
“冷却这块我有想法。”刘好仃敲了敲桌子,“咱们试试‘预冷分流’,把部分产品提前降温,减少主线压力。”
有人皱眉:“那不是要停机改造?”
“没错。”刘好仃点头,“但我们可以分段施工,同时启用临时人工冷却区,保证主线不停。”
维修班那边很快调派人手,准备材料。刘好仃亲自监督施工,一边指挥一边还不忘调侃几句:“这风机比我儿子还老,修一次能撑半年就不错了。”
施工期间,他注意到一台老旧风机发出异响,像是齿轮卡住了似的。
“等会儿修完记得查查这台。”他对维修班长说,“别让它哪天突然罢工。”
四小时后,改造完成。冷却区效率明显提升,原本需要两个班组轮换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班就能搞定。
质检组那边却有点不太服气。
“我们已经最快了。”组长在会上语气强硬,“你们说快,怎么快?”
“我有个建议。”刘好仃没跟他争,“咱们搞个‘质检前移’,把一些基础检测放在生产线上同步进行,不用等整批下来再查。”
“那要是发现问题怎么办?”
“那就当场解决。”刘好仃笑了,“省掉来回搬运的时间,还能提高成品率。”
会议结束后,质检组组长闷闷地离开,脸上看不出情绪。
刘好仃也没多说什么,他知道改变习惯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几天后,新流程上线。冷却定型效率提升20%,搬运等待时间缩短30%。虽然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打磨,但至少开了个好头。
那天晚上,刘好仃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翻看最新的生产报表。窗外风有点大,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鼓掌。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
今日成果:
冷却定型效率提升
质检前移试点启动
搬运流程简化初见成效
刚写完,小周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
“刘哥,你看这个。”她把一份报告递给他,“三号车间的碎裂率下降了!”
刘好仃接过一看,果然,原本8%的数据降到了4.6%。
他抬头看了眼小周,嘴角忍不住上扬:“干得不错。”
“还不是靠你带的好头。”小周耸耸肩,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外面下雨了。”
雨水顺着玻璃滑落,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刘好仃望着窗外,心里踏实了不少。
“明天早会,继续推进质检前移。”他说。
“没问题。”小周应了一声,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她走到门口时,打印机忽然“咔哒”一声,吐出一张纸。
刘好仃走过去拿起来一看,是张旧表,上面标注着“某月碎裂率异常”,地点还是三号车间,时间是去年冬季。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眉头慢慢皱了起来。
打印机仍在嗡嗡作响,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水珠砸在玻璃上的声音,像是一串串敲门声。
他伸手将那张旧报表夹进文件夹,低声说:“明天……去三号车间,我要亲自查查这事儿。”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