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爬上玻璃厂仓库的屋檐,刘好仃已经站在控制室里,手里端着保温杯,眼睛却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昨天库存周转率刚降了几个点,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的任务又来了——供应链协同系统的对接。
“刘工,供应商那边说他们的系统格式我们这边读不了。”小张探头进来,“他们传过来的数据像天书。”
刘好仃放下杯子,嘴角一扬:“那就一起翻译呗。”
他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向会议室,那里已经坐了几位IT同事和一位来自主要供应商的技术员。大家围坐在桌前,屏幕上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数据结构图。
“你们用Excel记录订单时间?”刘好仃指着对方的表格问。
“对啊,简洁明了。”
“那我们这套系统是JSON格式,自动抓取时间戳。”刘好仃解释道,“你们的时间误差有时候能差五分钟,这在生产调度上可是大问题。”
技术员挠了挠头:“我们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换系统成本太高了。”
“不换系统也能解决。”刘好仃笑了笑,“我们写个转换脚本,把你们的Excel自动转成我们的JSON结构。这样你们不用改流程,我们也能拿到标准数据。”
“这行得通?”技术员有点惊讶。
“试试就知道。”刘好仃拍了拍身旁的小张,“你负责脚本逻辑,我让老王配合你们调试。”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终于,在中午饭点前,第一轮数据同步完成。
“成功了!”小张兴奋地喊了一声。
刘好仃看了一眼结果,点了点头:“看来咱们不是不能合作,只是需要一个‘翻译’。”
下午的任务更复杂——物流公司接入调度平台。
“他们的设备太老,根本连API接口都没有。”物流组的负责人苦着脸汇报。
刘好仃皱了皱眉:“那就得想办法让他们也能上传数据。”
“问题是人家只愿意每天人工报一次位置信息。”小陈补充道。
“那不行。”刘好仃摇头,“我们要的是实时追踪,不然怎么安排装卸?”
他想了想,忽然眼前一亮:“厂里不是还有几台闲置平板吗?先借给他们用。”
“可他们不会操作啊。”
“装个定制APP,界面简单点,只要按个按钮就能上传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刘好仃边说边已经在纸上画起了草图,“而且设置强制每小时上传一次,不上传就提醒。”
物流负责人听得连连点头:“这个办法靠谱!”
当天下午,三台平板被送到物流公司门口,还附带了一张操作说明纸条:
“别怕,点这里,然后点这里,最后点一下‘提交’就行。不懂就打电话给小陈,他24小时在线。”
第二天上午,第一次测试运行顺利上线。系统开始自动接收物流信息,每一辆货车的位置、状态都清晰可见。
刘好仃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图标,心里踏实了不少。
“刘哥,你看这条记录。”小张突然指着屏幕,“这辆车周三凌晨在厂区东侧小路停了超过十分钟。”
“司机是谁?”
“张强。”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细节。
真正的考验是在周五的全链路协同试运行。
“这次是全流程打通,从供应商下单到物流配送再到生产领料,全部走系统。”刘好仃站在控制室中央,声音沉稳有力。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系统启动。
“系统已连接。”小张报告。
“物流信息正常。”物流组确认。
“生产线准备就绪。”车间传来消息。
“开始运行。”刘好仃一声令下。
起初一切顺利,订单下发、原料出库、运输跟踪、车间入库……每一个环节都在系统中清晰呈现。
然而就在最后一道工序即将完成时,警报响起。
“库存异常!原料短缺8吨!”小陈惊呼。
整个控制室瞬间安静下来。
“怎么回事?”刘好仃立刻调出数据对比,“实际库存比系统少8吨?”
“可能是盘点误差。”小张分析道,“或者最近几次出入库记录有误。”
“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得先补上缺口。”刘好仃冷静地下达指令,“启动备用库存通道。”
备用通道开启后,系统重新计算调配方案,终于将原料按时送达车间。
“暂时解决了。”小陈松了口气。
“不过得调整算法参数。”刘好仃看向小张,“把库存容差阈值从±2%调到±5%,避免下次再出现这种误判。”
小张点头记录:“明白了。”
虽然这次试运行有些小插曲,但整体来看,整条供应链已经实现了初步协同。
刘好仃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
“辛苦了。”他对众人说,“今天是个好开始。”
大家都笑了,脸上带着疲惫,也藏着成就感。
傍晚,刘好仃独自走在厂区的小路上,手里拎着保温杯,脚步轻缓。
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一周的努力鼓掌。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张发来的消息:“刘哥,刚才检查后台日志时发现了一个未署名的调试账号。”
刘好仃停下脚步,眉头微皱。
“谁留下的?”他回了一句。
“不知道,账号权限很低,应该只是临时用了下。”
他低头思索片刻,回复:“记下来,回头查。”
抬头望向远方,天空泛着淡淡的橙红色,像极了玻璃熔炉里的光。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