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虽为儒家弟子,却也应明白,儒家不过是一块踏脚石,一块通往高位的敲门砖。
在外人面前,在士林中,你们可以虚伪掩饰,但现在面对朕,还要继续伪装吗?”
先前楚稷提及新书院的设想,六部尚书无不惊愕且试图阻止。
若按楚稷的计划筹建书院,恐怕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新书院虽保留儒家思想,但还将融入农家、墨家、兵家乃至算学、医学等多学派内容。
那时,儒家还能保持原有的权威地位吗?
显然不可能。
六部尚书身为天下士子的领路人,其影响力甚至超过衍圣公府。
一旦他们支持这样的改革,恐怕会被天下读书人唾弃。
楚稷在一旁微笑道:
“当初我说要编纂官册时,你们含糊其辞地推诿,我能够理解。
每个人都需要顾及自身利益,名声传开后,个人升迁之路可能会受影响。
人性本就自私,我能体谅。”
“但世事变迁,大乾这艘巨轮只会加速前行。
若无法跟上节奏,就会被无情淘汰。
我并无特别针对任何人,只是提醒大家一个事实。”
“那就是在机遇来临时,若不能把握,就别羡慕他人飞黄腾达。
刚才你们已目睹大乾的前景,难道认为大乾的疆域只能依赖儒家治理?”
六部尚书彼此对视,最终礼部尚书江源皱眉说道:
“太子殿下,我们并非不知晓这些道理,只是此事还需考量当下的实际情况。
如今天下学子该如何适应?他们苦读多年,却发现所学知识可能不再适用……”
楚稷挥手打断道:
“书院即便现在开始招生,也至少需要十五到二十年才能有人参加科举。
这是我的估算,时间不会短。”
此话一出,连太上皇和雍和帝都愣住了。
太上皇疑惑道:“这么长时间?”
楚稷苦笑着回答:“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情况,二十年左右才可能有成果。
即使有天才,也不会直接入仕,而是留在身边学习。”
听到这里,六部尚书们心里轻松了不少。
二十年,那时他们大多已不在任上。
吏部尚书洪良说道:“陛下,我们并非顽固之辈。
只是历史上三教并存是用来愚弄百姓的,如今佛教受创严重,道教虽盛却看不起凡人……”
他继续道:“如果再削弱儒家对民众的影响,会不会导致底层百姓产生异心?自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百姓未必都安分守己。”
楚稷打断道:“诸位无需担忧,我只是想培养部分人才,而非开启民智。
即便要普及知识,首要任务也是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他补充说:“百姓的需求很简单,温饱足矣。
大乾离这个目标还有距离,过程中难免有些困难,但这都在可控范围内。”
“大乾的未来充满希望,不应被旧规所限。
各位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对此应该更加清楚。
望诸位鼎力相助!”
楚稷说完站起,向六人行礼,六人急忙回礼。
"太子殿下过谦了!我们年事已高,不懂太多,但必定支持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请放心,我兵部定会支持您!"
"我户部……"
六人相继表态,端坐的太上皇与雍和帝相视一笑,皆露出满意之色。
这孩子,终于长大了!
归城途中,换了衣裳的雍和帝看着端坐的楚稷,忽而笑道:"好了,这里只有你皇爷爷和朕,还摆什么架子?"
楚稷嘿嘿一笑答道:"父皇威名远播,不怒自威,龙气环绕……"
"胡闹!"雍和帝挥手打断,嘴角笑意却藏不住。
太上皇亦哭笑不得,开口道:"书院建成后,天下学子尚好说。
你与父皇灭国后,威势足以震慑群臣,到时自有文官安抚。
不过要留意衍圣公府。"
楚稷点头认真道,脸色不太好看。
若说他最厌烦的是什么,那便是衍圣公府!
当然他也明白,开国之初为求儒家支持,这才延续历代给予其荣耀。
可如今时代不同了!
大乾不需要衍圣公府,他也不需要!
雍和帝轻笑一声:"衍圣公府啊,朕记得他们最近递了折子?"
楚稷点头道:"说是治下百姓流失,去年田地歉收,请求朝廷派些壮丁流民过去,并拨些银两。"
衍圣公府地位如何?
方圆百里村落城镇尽为其私产!
百姓皆为其家奴!
外府衙门无法约束那里,因他们有自己的'县衙'!
若说甄家在江南似那有名无实的土皇帝,衍圣公府则真是手握实权的土皇帝!
太上皇微微眯眼,问:
“山东和尚叛乱的事可算完了?”
这场和尚叛乱眼看就要平息,大乾不过是找了个由头罢了。
不管各地是否真有动作,只要稍有叛乱迹象,大军便会雷霆出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