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研究,雍和帝和太上皇最终同意了楚稷的提议,尽管涉及商税,但只要妥善处理,对国家有益。
楚稷面色阴沉地说:“二皇兄身为皇子,又是吴王,竟对百姓生活一无所知!数千年来士农工商各司其职,难道二皇兄认为百姓仅靠种田就能生存?”
“且不论天灾人祸,单看每年的农税,二皇兄可知五口之家在风调雨顺时要种多少田才能温饱?三名壮劳力的家庭一年扣除赋税后能剩多少粮食?又能卖多少钱?百姓卖东西有多难?何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楚秩听后脸色难看,但仍强辩道:“强词夺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等级分明,各行其职才能稳定社会。
只有让种田者勉强糊口才能……”
话未说完突然中断,楚秩看到部分朝臣异样的目光,低声咬牙道:“你是在害我!”
楚稷心中冷笑,心想这还只是开始!
转身面向朝臣说道:“各位,如今大乾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革!英格兰海船一事想必大家已知晓。
海外列强发展迅猛,大乾也必须变革。”
“皇家银行将与各国使节洽谈,由鸿胪寺协助,与各国协商交易事务。
大乾所需,他国所缺,互通有无。”
“皇家银行从国内收购,从国外购买民用物资及军需品,盈利部分便是银行的收入来源,诸位应当明白其潜在利润。”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尽皆变色。
户部尚书只觉脑海中嗡鸣作响,迅速出列跪拜道:“陛下,我朝要放开海禁?”
群臣顿时窃窃私语,有人附和,亦有人反对。
雍和帝指尖轻动,夏守忠随即上前扬鞭高呼:“安静!”
这一鞭声响彻殿内,加上他的厉声喝止,顿时令众臣噤声。
雍和帝徐徐说道:“父皇与朕商议多日,认为如今正是放开海禁之时。
不过,目前仍禁止百姓私自出海及与外族往来。”
“所有事务交由鸿胪寺和皇家银行处理,其他部门可协助,但不得干预。
皇家银行将新设外交部,专司此事。”
此言一出,底下议论声再次四起。
武勋一脉的史鼐、史鼎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激动。
他们本无实权,上次赴肃王府时,楚稷已应允此事。
苦等多日,终于盼来消息!
虽未提及具体负责人,但楚稷当时语气笃定,料想不会错。
“大哥,成了!”
史鼎兴奋得声音微颤,史鼐却压住情绪低语:“小声!”
恰逢夏守忠再次扬鞭示意肃静,兄弟二人遂低头不语。
雍和帝端坐龙椅,淡然道:“海禁乃父皇与朕决断,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不容再议。
若有异议者,散朝后至养心殿,朕与父皇当面‘解答’。
肃王,继续讲。”
户部尚书霍州苦笑着心想:这黑锅背得也太冤了吧!前阵子看工部尚书因冶造局背黑锅还暗自庆幸,如今却轮到自己了……
这会儿就算辩称不知情,怕也没人信了。
*
放开海禁意味着多大的利益!
若是提前单独提议上朝商议,能否联系上皇家银行都是个问题!
天下虽以皇帝为尊,却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独断专行。
若朝臣一致反对,即便海禁政策已实施,最终仍可能成为权贵家族瓜分的利益盛宴。
然而此刻话题转向皇家银行,将海禁与银行联系起来。
若此时反对,对三品以下或背景薄弱的官员而言,无异于砸了自己的金饭碗。
毕竟,此事关系到家族未来的福祉。
想起前几日十几名勋贵被围攻的事件,谁还敢轻易站出来反对?
武将挨打尚能忍耐,但文官若因此丢脸,便再难立足朝堂。
楚稷笑着安抚群臣:“各位不必太过担忧海禁之事,其中虽有利可图,但难以长久维持。
海外蛮夷的状况大家心知肚明,冲突迟早会发生。”
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及国内的盈利方式。"冶造局生产的各类商品将通过各地分销,而皇家银行则扮演批发商的角色。
我们将在各地挑选经销商销售这些商品,利润按七三分成。
在初期资金不足时,银行甚至可以提供免息贷款。”
当听到“免息”
二字,群臣心中顿时涌起一丝不安。
---
大明宫内,大臣们围着一堆新奇物品转来转去,这些都是楚稷刚派人送来的。
冶造局的工匠众多,其中一部分擅长火器制造,其余的大多被安排研究这些小玩意儿。
御史费清拿起一个铜制双筒望远镜,疑惑地问:“肃王殿下,这是何物?为何耗费如此多铜材?明末时,清军入关,蒙古骑兵横扫中原,无数金银铜铁被掠走。
如今虽稍有好转,但铜仍是稀缺资源,此物分量沉重,想必耗费不少铜料,实在令人惋惜。”
为何会缺铜?因为那时铜被视为珍贵金属!
---
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材,而且各地的世家豪族还会囤积金银铜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