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瞥了一眼贾赦,笑道:“按国礼,环哥儿该坐主位,既然这样,为父就不再推辞了。"
贾环在一旁坐下,笑着回应:“父亲,我们是在家中,应遵循家礼而非国礼,父亲请安心就坐。"厅内众人纷纷点头,这样的贾环总是令人喜欢。
他转向贾琏点了点头,又问宝玉:“宝玉近来可好?”
宝玉苦笑着回答,最近贾政时常检查他的学业,让他感到十分困扰,哪里还能说过得好,但还是礼貌地说:“尚可,让您挂念了。"
一旁的贾母听了更是一脸笑意,这对兄弟的和睦让她感到欣慰。
这时,贾兰起身道:“三叔安好,侄儿前来问安。"
贾环点头道:“起来吧,功课可有落下?”
贾兰恭敬地答道:“不曾。"
随即,丫头们开始上菜,贾环端起一杯酒走到赵姨娘身旁说道:“娘,让您操心了。"
赵姨娘闻言泪水滑落,这段时间贾环不在家,她每天都提心吊胆,人也消瘦了许多。
如今看到儿子平安归来,终于放下了心头大石。
赵姨娘仔细打量了贾环一番,问道:“环哥儿,战场上可曾受伤?辛苦吗?”
看着母亲激动的表情,贾环心中一疼,安慰道:“娘,孩儿一切都好,那些蒙古兵怎能伤到我,您就别担心了。"
“娘怎么能不担心?你不在的日子里,我的心从未安定过,现在你回来了,我也能安心了。"
王熙凤见状调侃道:“姨娘莫要忧虑,连罗刹那样的敌人都不是三弟的对手,更别说这些蒙古兵了。
三弟如今已封国公,伊宁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将来若是封王,姨娘就是王太妃了!”
王熙凤的话让大家陷入深思,确实,如果贾环真的封王,作为妾室出身的赵姨娘,将会成为大乾女子中的佼佼者。
王夫人听后心中颇感不适,暗暗思忖,这等身份的人怎会有这般好运?她瞥了一眼宝玉,心中泛起一丝惆怅。
她并非不清楚宝玉与贾环之间的差距,但内心深处就是容不下贾环母子的好。
薛姨妈也在思索,心中的决心愈发坚定,只是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
她担心若时机不当,会让宝丫头日后受人轻视。
姐妹们都高兴地望向贾环,小惜春跑到他身旁问:“三哥,若你封王,我是不是就能当郡主了?”
贾环笑着轻敲她的额头,说:“郡主是不大可能,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给你四妹妹封个县君倒是可以的。"
黛玉打趣道:“那三妹妹和二姐姐岂不是也一样?”
贾环解释:“我要过继到东府,理论上只有四妹妹是我最亲近的人,即使封王,二姐姐和三姐姐也不会有所得益,这就是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
小惜春听后得意地朝探春点头,探春虽有些失落,但如今的生活已远超她以往的期望,她笑着告诉小惜春:“没错,四妹妹最棒。"
小惜春虽然年纪小,但也明白探春是三哥真正的姐姐,她小声问:“三姐姐,你不会怪我跟你要三哥吧?”
探春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怎么会怪呢,我们的四妹妹多可爱啊。"
小惜春听后仰起头给了探春一个灿烂的笑容,说:“三姐姐最好!”
众人听了这话,都不禁笑了起来。
离开赵姨娘那一桌,贾环来到贾母身旁,对她说:“祖母为家族操劳无数,孙儿敬您一杯酒。"贾母闻言十分欣慰,这大家庭中谁又能真正理解她的付出呢?现在她对贾环非常满意。
转身对身边的鸳鸯说:“鸳鸯,还不快给你三爷倒酒。"
因为上午贾母刚刚把鸳鸯许配给贾环,此刻鸳鸯还有些害羞,快步走到贾环身边,低声叫道:“三爷。"
贾环对突然降临的这份好运感到欣喜,原着中提到鸳鸯在贾母去世后选择了殉葬,尽管环境所迫,但她忠诚与气节值得敬佩。
鸳鸯斟满酒后,贾环轻拍其肩,举杯向贾母敬酒。
贾母大笑着说道:“好,鸳鸯再来给三爷满上。"鸳鸯害羞地将酒斟满后退回一旁。
贾母举起酒杯说:“环哥儿在外为家族奔波,功绩显着,贾家今日成就,少不了你的功劳。
我敬你一杯!”
说完便一饮而尽。
贾环笑着回应:“祖母不必如此夸奖,作为贾家人,这些都是我该做的。"随即也喝了酒。
贾母笑道:“这需要才能,族中子孙众多,却并非人人皆能,你不需太谦逊,未来家族还需你来支撑。"
贾环听后回答:“祖母,宁荣两府本是一家,荣辱与共。"
贾母高兴地说:“好!有了你这句话,我就安心了,即便此刻离去,也能去见先祖了。"
黛玉笑着说:“外祖母身体康健,必定长寿。"
贾母哈哈大笑:“我还没享够福呢,得亲眼看到你和环哥儿的孩子长大才行。"
黛玉脸红嗔怪道:“外祖母……”
王熙凤也附和道:“老祖母健康长寿,定能看到三弟的孩子成家立业,那时玄孙陪伴您,岂不是更欢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