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道:“两位舅舅,近年天灾频仍,国库空虚,朝廷财政困难,圣上已多次削减宫廷开支。
然而那些欠债不还的人家依旧挥霍无度,您觉得圣上心中会有何感受?”
贾赦与贾政听后心中一震,贾政急切地追问:“圣上是否透露过什么暗示?”
林如海摇头道:“并无此事。
但我认为,荣国府若有欠银,尽早偿还为佳,总比日后圣上下令追讨要好得多。
两位舅舅怎么看?”
贾政沉思片刻道:“妹婿所言甚是,回府后我会与老太太商议此事。"他自然明白,主动偿还与被动执行完全是两种结果。
贾赦迟疑道:“但其他家族还未归还款项,我们荣国府率先偿还,是否会招致怨恨?”
贾环此时插话道:“大伯父不必担心,此事可由我宁国府带头办理,即便有人不满,也不会迁怒于荣国府。"
“如此甚好!”
贾赦松了一口气,他可不像贾环那样权高位重,能够承受来自旧友亲戚的压力。
林如海也笑道:“我的同年现在任户部左侍郎,到时候打个招呼,悄悄处理即可。"
黛玉的生辰宴十分成功,当天下午,贾母便带着贾赦、贾政等人返回荣国府。
回到宁府,贾环刚进门,小惜春便急匆匆赶来,扑到他怀里撒娇:“三哥,我也要花露水!”
贾环被她摇得哭笑不得,只能让晴雯拿了四瓶花露水给她,并调侃道:“四妹妹,这里有你二姐姐、三姐姐和宝姐姐各一瓶,可别太贪心哦!”
小惜春嘟着嘴道:“知道了,臭三哥!”
说完便欢欢喜喜地拉着入画走了。
荣庆堂内,贾赦、贾政和贾母齐聚一堂。
贾政问贾母:“母亲,父亲在世时向国库借了多少银子?”
贾母疑惑道:“政儿,你怎么突然问这个?”
贾政于是将林如海的话转述给贾母,“妹婿认为最好主动偿还国库的欠款,免得让当今圣上记恨。"
贾母沉吟片刻说道:“当年我们府里并不缺钱,但大家都向国库借钱,父亲也不好例外,前后借了三十万两,这些银子一直封存在府库中,父亲临终前也交代过这件事。
既然如海也这样说,那就打开府库核对一下,找个机会还了吧。"
一旁的王夫人暗自心想:“原来府库还有这么多钱,真是太可惜了。"
三天后,贾环带着宁国府二十万两的欠银,与贾赦、贾政兄弟来到户部。
一进院子,就看见林如海和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一起。
众人互相行礼后,林如海介绍道:“这位是户部左侍郎刘文举大人。"
刘文举仅向贾环行礼,对贾赦和贾政却视而不见,这让两人脸色不太好看。
贾环摆手道:“刘大人不必客气,我们先处理正事吧。"
“宁侯言之有理。"话音未落,等候多时的吏目们便上前清点银两。
银子清点完毕入库后,刘文举也在户部销掉了宁荣二府的账。
贾环拱手道:“今日多谢刘大人协助,我请大人一同用餐,不知您是否赏脸?”
刘文举本来就想结交贾环这样的皇帝近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笑着答道:“那下官就不客气了。"
皇城。
大明宫养心殿内,戴权悄然步入,弘武帝正专注批阅奏折,眉间微皱,未及抬头便问:"何事?"
戴权恭敬答道:"陛下,户部传来消息,宁侯今日携荣国府贾赦兄弟归还了国库所欠银两。"
弘武帝叹息一声:"朕知道了。"随后挥手示意戴权退下。
他每日为政务奔波,连喘口气都难,但朝中多数官员仍只顾自身利益,何时有人真正为大局考虑?想到这些年孤独的境遇,不禁喃喃:"贾环,希望你别辜负朕的期待……"
忽听戴权急匆匆赶来:"陛下,太上皇病危!"
弘武帝大惊,急忙起身往太上皇寝宫赶去。
至宫门时,梁九功跪迎:"老奴给陛下请安!"弘武帝摆手示意,快步进入寝宫。
他心中暗忖,军权尚未完全掌控,若太上皇此刻驾崩,对他绝非好事。
太上皇静静躺在软榻上,面色惨白毫无血色。
见弘武帝到来,勉强振作精神:"皇儿来了,坐下吧。"
弘武帝望着虚弱的太上皇,眼眶泛红,道:"父皇,您务必保重龙体,天下离不开您。"说着看向御医,御医跪地摇头:"陛下,太上皇外邪侵体,加之年迈体弱,已是回天乏术。"
太上皇听后并不在意,对含泪的弘武帝淡然一笑:"皇儿无需难过,父皇此生无憾,北辽一战令罗刹人闻风丧胆,也算文武双全。
父皇此生唯一遗憾的是未能善待你二哥,皇儿答应我,无论如何都要为他留下后代。"太上皇紧握弘武帝的手,目光始终注视着他。
弘武帝泣不成声:"父皇,儿臣定当遵从您的嘱托。"
太上皇凝视着弘武帝许久,才松开他的手,喘息着说道:“皇儿,目前你的军权尚未稳固,凡事都需谨慎行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