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苏州,横山。
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是天翻地覆。一座占地数千亩,被高墙与壕沟环绕的巨大建筑群,拔地而起。这便是大明第一座皇家军工总署。
它的布局,完全迥异于这个时代的任何工坊。
一条宽阔的石板主干道贯穿南北,两侧是分工明确的各大厂区:炼铁区、锻造区、机械加工区、火药制造区、总装测试区……每一个厂区,都由数十座巨大的青砖厂房构成。高耸的烟囱林立,如同指向天空的钢铁森林。
厂区之间,由无数条铁轨纵横连接。一辆辆由畜力或人力推动的轨道板车,载着通红的铁锭、成型的零件,在各个工序之间高效地流转。这,便是朱雄英引入的“厂内物流”概念。
炼铁区,是整个总署的心脏。十座新式改良的高炉,比传统高炉高大了一倍有余。它们采用水力鼓风机,日夜不息地吞吐着焦炭与铁矿石,喷吐出炽热的铁水。那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半边天,也仿佛在预示着一个工业时代的黎明。
总署的一间核心办公室内,墙上挂着三幅巨大的匾额,上面分别写着朱雄英亲笔题写的十二个大字:
“质量是生命,标准是天条!”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 “今日之图纸,明日之国威!”
这,是军工总署的三大铁律。
办公室里,新上任的总署总办,正是被朱雄英从格物司提拔起来的宋应星。他正与几位核心匠师,围着一张巨大的图纸,激烈地讨论着。
“不行!”宋应星指着图纸上一个火铳机括的零件,断然否决,“公差必须控制在半毫之内!殿下有令,我们的目标,是让京师造出的枪栓,能完美地装在广州造的枪管上!任何一点偏差,都是对将士们性命的不负责任!”
他的身旁,独臂匠神铁臂,正拿着一个奇特的、带着刻度的铁制卡尺(游标卡尺的雏形),对一个刚刚锻造出来的零件进行检验。
“尺寸合格。硬度……比部颁标准高出半成。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他面无表情地说道,眼中却闪烁着一丝满意的光。
总署的另一侧,是新成立的“军械研究院”。这里没有炉火与喧嚣,只有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和一个个埋首于图纸与算筹之间的年轻学者。他们正在朱雄英提供的“手稿”指导下,对火药的配比、弹道的轨迹、金属的应力,进行着这个时代闻所未闻的理论研究。
研产一体,就此落地。
一个晴朗的午后,朱雄英在徐辉祖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踏入了这座由他亲手缔造的工业圣地。
他看着那高耸的烟囱,听着那富有节奏的锤炼声,感受着空气中那股炽热而充满活力的气息,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他知道,他种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工厂。
他种下的,是这个古老帝国的未来。是一颗名为“工业化”的种子。从今天起,大明的强盛,将不再仅仅依赖于英明的君主和辽阔的土地,更将依赖于这钢铁的脊梁,这科学的灵魂。
“殿下,”宋应星快步迎上,神情激动地呈上一支刚刚从生产线上取下的、还带着一丝温热的火铳,“这是我们……第一支完全按照标准化流程生产的‘洪武十五式’燧发枪。请殿下……检阅!”
朱雄英接过火铳,入手沉重,质感坚实。他熟练地检查着机括,拉动枪栓,动作行云流水。
“去靶场。”他言简意赅。
靶场上,朱雄英亲自举枪,瞄准百步之外的靶心。
没有犹豫。
“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长空。
远处,靶心正中,木屑飞溅。
全场,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朱雄英缓缓放下火铳,枪口兀自冒着一缕青烟。他望着远方,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伴随着这声枪响,正式来临。
这,将是大明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块基石。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