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城西,神机营大营。
这里是整个大明帝国最神秘、也最令人敬畏的地方。高大的围墙,三步一岗的哨兵,将这片区域与外界的繁华彻底隔绝。寻常百姓只知道,这里驻扎着皇太孙殿下亲手缔造的“天兵”,却无人知晓,这营墙之内,一个全新的战争时代正在被悄然锻造。
营地中央,是一片巨大的露天工坊。此刻,这里正上演着一幕堪称奇迹的景象。
数百名从工部和民间召集来的顶尖工匠,正围绕着数十个巨大的木制框架,夜以继日地劳作。空气中弥漫着木料的清香、桐油的刺鼻以及金属被烧红的炽热气息。
这便是“追风战车”的生产线。
在朱雄英那超越时代的“流水线”作业理念指导下,整个建造过程被分解成了数十个标准化的模块。有人专门负责制作车轮,有人专门负责打制悬挂的木制板簧,有人专门负责组装车厢,有人专门负责最后的铆接与蒙皮。
每一个部件,都由格物司的匠师用精确的标尺反复校准,确保公差在最小范围之内。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让战车的建造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年过六旬的工部侍郎,亲自在此督造。他看着一辆辆战车的骨架在工匠们手中迅速成型,心中充满了震撼。他干了一辈子营造,从未想过,造车,竟能像盖房子一样,先搭梁,再砌墙,最后封顶。
“殿下的法子,真是神仙手段啊……”他喃喃自语。
而整个工坊的焦点,是一辆已经完工的“追风战车”样车。
它静静地停在那里,通体由坚韧的铁桦木打造,关键的连接处都用厚铁皮加固。四个巨大的车轮,比寻常马车要宽大许多,上面包裹着数层浸泡过桐油的厚牛皮,既能减震,又能增加抓地力。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位于车厢与车轴之间的、由十数层薄木板叠压而成的、充满优美弧度的悬挂系统。
一个好奇的小工匠,趁着监工不注意,用力跳上车厢。想象中的剧烈颠簸并未出现,车厢只是平稳地上下晃动了几下,便将力道尽数化解。
“我的天,这车……坐着比轿子还稳!”他失声惊呼。
这,就是“追风战车”的灵魂——领先了整个时代数百年的独立悬挂减震系统。它意味着,战车可以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高速行驶,而车内的士兵和物资,却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三日后,当第一批五十辆“追风战车”正式下线时,整个神机营的将士们都沸腾了。他们围着这些散发着桐油与木香的“钢铁怪兽”,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激动。
“这就是殿下为我们准备的新坐骑?”
“比战马威风多了!坐在里面,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他们尚未完全理解这战车的真正意义,但那强大的外形与超越时代的科技感,已经为他们注入了第一剂强心针。
与工坊的火热相比,神机营的训练场,则是一片肃杀。
周观一身戎装,亲自督导着最后的战前训练。训练的内容,早已不是传统的队列与劈刺。
科目一:快速登车与协同射击。
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响,一个百人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行军队形迅速转换为战斗队形,并依次、有序地登上十辆战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拥挤与混乱。战车随即启动,在模拟的战场上高速机动。车内的士兵,则通过车顶和两侧的射击孔,用手中的火铳或手弩,对远处的移动靶进行精准射击。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术——移动堡垒射击。它将步兵的火力与骑兵的机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科目二:野外生存与急救。
每一个神机营的士兵,都必须学会如何使用随身携带的简易滤水器净化水源,如何用压缩干粮和肉干维持体力,以及如何进行最基础的伤口包扎、止血和骨折固定。每一个十人小队,都配备了一名经过特殊培训的“医护兵”,他们的急救包里,甚至有从格物司流出的、少量珍贵的“消毒酒精棉”。
这支部队,被要求具备在完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独立生存作战至少十日的能力。
科目三:后勤与维修。
除了战斗训练,士兵们还必须学会如何快速更换马匹,如何修复断裂的车轴,如何保养手中的火铳。朱雄英的理念是,每一个士兵,都不仅仅是战士,更是一个多面手。在远离本土的敌后,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身边的同袍。
整个神机营,像一台被调试到极致的精密机器,每一个齿轮,每一颗螺丝,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史无前例的远征,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支军队,已经脱离了冷兵器时代范畴。它的灵魂,是纪律、是技术、是协同。它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现代军队的雏形。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