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郎乐安人廉昭凭借才能得到皇帝宠幸,这家伙就喜欢揪着大臣们的小过错,想靠这个讨好皇帝。黄门侍郎杜恕就上疏说:“我看到廉昭上奏,说左丞曹璠在处罚应该上报的事情时,没按照诏书办,于是被查办审问。还说‘其他该受罚的人另外上奏’。尚书令陈矫自己上奏,说不敢推脱处罚,也不敢辩解,态度诚恳。我真心为朝廷感到惋惜啊!古代那些能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帝王,无不是既能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护,又能让大臣们把智慧和力量都使出来。现在陛下您为各种政务操劳,有时候忙到深夜,可各种事情却没处理好,刑罚禁令也一天天松弛。究其原因,不光是大臣们不尽忠,也是陛下没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啊。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显得挺笨,到了秦国就变得很有智慧;豫让在中行氏那里苟且偷生,到了智伯门下却能坚守气节,这就是古人留下的明证。要是陛下觉得现在世上没有良才,朝廷缺少贤能的辅佐,难道只能追慕稷、契那样久远的贤人的踪迹,干等着后世出优秀人才吗!现在那些所谓的贤者,都做着大官,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可他们侍奉皇上的节操没树立起来,为朝廷效力的心思也不坚定,这是因为委任他们的职责不明确,而且世俗中有太多忌讳的缘故。我觉得忠臣不一定非得是皇上亲近的人,亲近的臣子也不一定就忠诚。现在要是有和陛下关系疏远的人批评别人,陛下就怀疑他是公报私仇,说别人好话,陛下又怀疑他是偏袒自己亲近的人,陛下身边的人有时还会趁机进些挑拨的话,搞得那些关系疏远的人不敢随便批评或赞扬别人,以至于对政事的处理,大家也都顾虑重重。陛下应该想想怎么让大臣们能畅所欲言,激励大家坚守正道的气节,让他们能和古人一样,名垂青史,可别让廉昭这种人在中间捣乱,我担心大臣们以后就只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对事情的得失坐视不管,这会成为后世的教训啊。以前周公告诫鲁侯说:‘不要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意思是,如果不贤能就不能当大臣,既然当了大臣就不能不被任用。《尚书》列举舜的功绩,说他除掉了四个恶人,没说不管罪行大小,只要有罪就除掉。现在大臣们不觉得是自己没能力,而是觉得陛下不会任用他们;不觉得是自己没本事,而是觉得陛下不考察他们。陛下为什么不遵循周公任用人才的方法,以及大舜去除恶人的做法呢?让侍中、尚书们,皇上坐着的时候,他们就在帷幄中侍奉,皇上出行的时候,他们就跟着华丽的车驾,皇上亲自询问,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想法,这样大臣们的品行就能都了解清楚,有能力的就提拔,没本事的就辞退,谁还敢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呢。以陛下的圣明,亲自和大臣们讨论政事,让大臣们都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是贤能还是愚笨,有没有能力,都由陛下您来任用。用这种方式处理事务,什么事办不成;用这种方式建功立业,什么功建不起来!每次有军事行动,诏书里常说:‘谁该为这事操心呢?我自己操心罢了。’最近的诏书又说:‘说什么忧公忘私,那肯定不现实,只要能做到先公后私,事情自然就好办了。’我恭敬地读了这些圣明的诏书,才知道陛下您深入了解下情,但也奇怪陛下您不抓根本,却操心那些细枝末节。人的能力高低,确实有天生的因素,就连我也觉得朝廷大臣并非都能称职。圣明的君主用人,会让有能力的人竭尽全力,没能力的人不会处在不适合他们的位置上。选拔人才没选对,不一定就有罪;但要是满朝大臣都能容忍不称职的人,那就奇怪了。陛下知道有人不尽力,却替他操心本该他负责的事,知道有人没能力,却教他怎么处理事务,这哪里只是皇上劳累、大臣安逸的问题啊,就算圣贤同时在世,也终究不能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啊!陛下又担心尚书台的禁令不严密,人情请托不断,就制定了迎客出入的制度,让不好的官吏守在官署门口,这其实没抓住禁止这些现象的根本。以前汉安帝的时候,少府窦嘉征召廷尉郭躬无罪的侄子,还被检举上奏,弹劾的奏章纷纷而来;最近司隶校尉孔羡征召大将军行为狂悖的弟弟,有关部门却一声不吭,迎合上级的意思,比接受请托还厉害,这就是选拔人才不实事求是。窦嘉有亲戚的恩宠,郭躬又不是国家重臣,尚且如此;拿现在和过去比,陛下您就是没坚决执行处罚,来杜绝结党营私的根源啊。制定出入制度,让不好的官吏守门,这可不是治理国家该用的办法。要是我的话能稍微被陛下留意采纳,还担心什么奸邪不能消除,还留着廉昭这种人干什么呢!揭发奸邪不法的行为,本是忠诚的事,可世人厌恶小人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顾道理,只为了钻营往上爬。要是陛下不再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认为违背众人、与世道相悖就是奉公,偷偷打小报告就是尽忠,难道那些通达事理、有大才能的人反倒做不到这些吗?他们只是顾及道理,不愿意这么做罢了。要是天下人都不顾道义,只追求利益,那可是皇上最头疼的事,陛下您还能有什么乐趣呢!”杜恕是杜畿的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