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荷池泛着新绿,阿沅在母亲的织毯棚里翻出个藤箱,箱底垫着太奶奶的蓝印花布,布纹里嵌着枚铜梭子——梭头刻着半朵荷花,缺角处缠着银线,正是母亲织毯时用的冰棱线。当她拿起梭子,布纹突然亮起,映出太奶奶1983年画的"春星笺"草稿,笺角的邮戳缺了笔,像极了梭头的荷花缺角。
"这是你太奶奶织第一幅星笺毯时用的梭子。"母亲接过梭子,银线在阳光下透出细痕,"她总说,纬线是时光的邮路,每织一梭就寄出个春天。"阿沅想起太奶奶的纸纹簿里夹着片织毯残片,经纬间卡着祖父修表时的铜屑,现在才明白,那些铜屑是故意嵌进去的邮戳纹路。
午后整理织毯工具时,阿沅在梭子暗格里发现片桑皮纸,纸上用靛蓝画着邮戳形状,戳心写着"谷雨拓印"。"1984年谷雨,她织完星笺毯就病了。"父亲指着纸边的指痕,"这是她咳血时留下的,当时以为是染料,现在看像极了流萤光纹。"
荷池边的老桑树下,阿沅挖到个陶瓮,瓮里装着太奶奶的织毯草图,图上的星笺舟用荷茎纤维勾勒,舟身的纸纹竟是母亲现在织的冰裂纹。当她把草图铺在织毯棚的竹架上,阳光透过竹缝,在图上投出母亲织毯的影子,织针的轨迹正好补上草图缺角,形成完整的"春邮戳"图案。
"太奶奶说,春邮戳要织在新抽的桑皮里。"母亲递来束刚剥的桑皮,皮纹里渗着乳白汁液,"她当年用这汁液调靛蓝,说能让邮纹吸住流萤光。"阿沅摸着桑皮的细毛,想起太奶奶笔记里写的"桑皮三晒,一晒承露,二晒融光,三晒..."后面的字被汁液晕开,现在才懂是织毯前的准备工序。
晚饭时父亲说起太奶奶的怪癖,说她每年谷雨都要在织毯棚挂流萤灯,"有年灯油洒在毯上,结果那处织纹夜里会发光。"阿沅突然想起陶瓮里的草图边缘有油渍,现在明白,那些看似污渍的痕迹,全是太奶奶留给后人的拓印密码。
深夜织毯时,阿沅发现梭子里的银线缠着片干花,是太奶奶夹在织毯里的迎春花瓣。花瓣的纹路在月光下显形,竟成了太奶奶的字迹:"春纬三织,一织承露,二织凝光,三织..."后面的字被银线遮住,她试着按笔记里的方法织毯,第三梭时梭子突然发热,纬线里浮出母亲织毯时画的冰裂纹,纹隙间卡着根铜丝——正是祖父修表用的游丝。
"原来太奶奶的织毯是活的邮戳。"阿沅摸着毯面的凹凸纹,那是太奶奶无数次织补留下的。她拿起梭子,在新织的桑皮毯上走线,纬线顺着皮纹走,竟织出母亲织毯时的侧影,织针的位置正好补上草图上缺的那笔,形成完整的"春信邮纹"。
谷雨晨的荷池飞出群流萤,在织毯棚投下邮戳形状的影子。阿沅把新织的桑皮毯放进陶瓮,发现瓮底刻着太奶奶的字:"所有邮纹的缺线,都是留给后来人的纬线。"而梭子里的银线不知何时凝成了流萤形状,尾部的光纹正与1984年谷雨太奶奶织毯时的轨迹重合,在毯边织出枚带着现世温度的时光邮纹。
喜欢还记得你的18岁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还记得你的18岁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